梁定澎
目前國內高階人才失衡,面臨高學歷人才就業機會不足,另一方面企業卻也面臨研發人才不足,產業升級緩慢,是個尋求雙贏的時機。
針對生物科技的人才,政府提出生技博士一年一百萬的就業方案,但是這種短期的補助只會延緩失業的時間,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真正要解決問題,可以在兩個方面運用政策工具由需求面來解決。
首先,博士班的規劃要配合產業需求,減招產業需求少的專業,並提高工程及商管產業研究博士的比率。產業研究的博士不應該是如報載送博士去實習,或不要在SCI發表論文之類的「降格要求」,而是要讓本土產業的研究跟學界配合以達到國際的水準。
國外許多有競爭力的大公司,不但在國際學術界非常活耀,其研究成果常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而且像IBM,AT&T或日本的企業研究團隊,研究成果還有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政策應是提升國內企業的研發能力到國際水準,才能夠讓台灣的研發實力真正生根。目前國內有些企業,營業額已經達到國際頂級企業的水準,但是研發水準及思維卻停留在中小企業的狀態,可以透過這樣的政策來提升。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企業投入高階研發的意願,在產業政策上有許多可以配合的措施。例如,生物科技是腦力及研發密集的產業,國內部分生技公司研發能力不佳,由國外買來一些技術,然後上市炒股,對生技產業的發展及生根助益不大。如果在上市審查時要求研發人員必須有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五十)具備博士學位,且有國際水準的專利或論文,對高階人力的培育、就業及提升國內企業的研發水準都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國內許多企業也利用研發投資的抵減來減免稅負,或申請政府研發補助,也可以對研發抵減或申請政府各項研發補助在一定金額以上的企業,要求有一定比率的博士級研究人員,這樣對提升國內研發的素質及國內產業的技術升級,才能夠真正發揮雙贏的效果,而不必依賴政府編列預算來補助博士就業。
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