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頹勢已經相當一段時間的歐盟各國,為了縮減危機時程、儘早渡過難關,不管情不情願,民意壓力如何,只有一條路可走,必須勉力展開撙節方案。錢不夠,就省點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對於台灣的馬政府卻非得要社會反彈到一個地步,才不點不亮,若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看看第一家庭的「示範」,或可尋出蛛絲馬跡。
從政府公開的資料中可以清楚理解:馬家夫婦兩人都是滿撙節的人,花的不多、存的不少,財產增加的速度,以公職家庭的身分來說,是滿會控制「小我」預算的。但馬家不是一般人家,他們是「第一家庭」,因此肩負了如何規範並使用「大我」預算的決定權。最近大家談到何以馬政府對諸多社會觀感麻木不仁,反映制度變革的末梢極度遲鈍,究竟與「第一家庭」本身即為既得利益階層有無關係?恐怕頗耐人尋味。
例如,一九九五年之前的公務年資適用十八%,馬英九就是箇中成員,這對他所認知的「十八%後遺症尚未到不可挽救地步」有無影響?周美青享有的公營金融機構十三%優惠存款利息,是不是在馬英九在位一天都別想檢討?退休軍公教人員的一個半月年終慰問金,若領不到會不會遺憾?這又是否會成為馬家的懸念?
以上是拿回家的部分,至於用出去的部分,總統有國務機要費,馬英九上任後有增未減,用人民的,他大方得很,他最痛恨的前朝是一年三千萬,他則一口氣加了一千萬,增幅超過三成。以這種手筆,最近行政院、銓敘部在辯稱若干散財的名目有其歷史背景時,都顯得格外無理詞窮。例如,所謂打從民國幾年起,行政院「衡酌政府財政負擔」如何如何,那麼現在怎麼就不必「衡酌政府財政負擔」了呢?這麼一個重要前提之所以刻意省略,又是不是上梁不正使然?
政府如果是一家公司,現在這家公司經營績效不彰,導致衰退虧本,CEO適不適合繼續自肥當肥貓?董事會當然會有意見。不要以為台灣沒有「花朵革命」的土壤,馬政府若執意要造「開花」的時勢,時勢肯定會造出讓馬政府「開花」的英雄。因此,行政院說要「儘速」檢討,這手錶最好對對時,不要拖分以免貽誤大事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