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12

肥胖悖論:胖人可能更健康

紐約時報

幾年前,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芬堡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梅賽德絲·卡尼索恩(Mercedes Carnethon)遇到了一個難解之謎:肥胖是II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風險因素,然而相當數量體重正常的人也罹患這種疾病。這是為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卡尼索恩博士進行了研究,然而在這些研究中,她發現了更令人費解的事情:正常體重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有可能是那些超重或者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兩倍。這一發現結果使得糖尿病成為令科學家們困惑不解的醫學現象的最新例證。他們稱這種奇怪的現象為肥胖悖論。


一項又一項研究發現,患有同樣慢性疾病的超重和中度肥胖病人一般都比有同樣疾病的正常體重的病人活得更長久、質量也更高。越來越多的證據激發了一些專家對體脂和疾病之間的關係進行重新研究,長期以來人們假設體脂是很多疾病的原因。

新奧爾良約翰·奧克斯納心血管研究所(John Ochsner Heart and Vascular Institute)負責心血管康復和預防的醫務主任卡爾·拉維(Carl Lavie)博士是第一批記錄肥胖悖論的研究人員之一,2002年,他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發現了這一現象。拉維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來說服一份期刊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

“人們以為那些數據有問題,”他回憶說:“他們說,‘如果肥胖對心臟病不利,這些數據又怎麼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到處都能找到這條悖論的蛛絲馬跡。一項研究發現,超重的透析患者的死亡概率要低於體重正常或者體重過輕的病人。而在另一項研究中,超重的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比那些瘦弱的病人生存率更高;輕度到重度肥胖都沒有帶來額外的死亡風險。

2007年,一項持續超過10年、以1.1萬加拿大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不管死於任何疾病,肥胖人士的死亡率都是最低的。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將心臟衰竭、心臟病、腦中風、腎臟疾病、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結果記錄在案——現在是糖尿病了。

專家們在尋求答案。一種觀點是,一旦人體出現了慢性疾病,新陳代謝隨之加快,意味着需要比往常更多的能量和熱量儲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心臟病預防項目主任之一格雷格·佛納羅(Gregg Fonarow)博士介紹說,如果患者沒有這些儲備,即使體重正常,也可能營養不良。

一些研究人員懷疑可能是遺傳學的原因:也許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瘦人,他們本身攜帶了易於患病的基因變異,而患病後這些基因變異使他們需要面對更大的風險。拉維博士說,瘦人的心臟病和胖人的心臟病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也許是因為醫生們在治療瘦患者時不像他們治療胖患者時力度那麼大——或者就是測量指數本身的問題。大多數研究人員通過測量體重指數(BMI,是國際統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標準,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男性大於24,女性大於22為超重——譯註)來評估是否肥胖,而BMI就是簡單計算身高和體重的比例,沒有把體脂含量、肌肉比例、代謝異常以及其他身體構成的細微差別考慮進去。

還有一些專家說,或許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或許我們太習慣於把健康問題歸罪於肥胖,從而忽視了其他潛在的致病原因。

尼爾·魯德爾曼(Neil Ruderman)博士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內分泌學專家,1981年他第一次明確了一種現象,他稱之為“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表現出這種癥狀的病人在BMI圖表上的體重處在正常值範圍內,但卻存在着新陳代謝異常,包括高胰島素抗性和高甘油三酯;他們腰間往往像套了個救生圈,相比那些脂肪囤積在臀部和大腿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更容易影響心臟、肝臟還有其他器官。

“如果在研究這些數據時候心態更加開放,往往會發現那些被我們歸咎於體重的疾病,是有着其他易於混淆的因素可以解釋的,”舊金山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營養學教授琳達·培根(Linda Bacon)說。她也是《各種體型的健康:關於體重的驚人真相》(Health at Every Siz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Your Weight)一書的作者。

身體體質是一個重要的、而且一般不可測量的干擾變量,然而越來越多自相矛盾的證據迫使專家們去重新衡量它的重要性。

肥胖和健康之間的聯繫,部分源自像弗萊明漢心臟研究所(Framingham Heart Study)這種機構提供的研究報告,該研究所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跟蹤調查數以千計的男性和女性。但是,溫斯頓—塞倫州立大學(Winston-Salem State University)健康教育學教授保羅·麥考利(Paul McAuley)指出,弗萊明漢的相關研究和其他縱貫性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往往沒有將人們的體力活動和體質考慮進去。

有些研究確實把體重和體質區分開來——達拉斯庫珀研究院(Cooper Institute)的史蒂夫·布萊爾(Steven Blair)所做的系列研究正是其中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從健康角度來說,身材胖但體質好,比身材瘦但羸弱要更好。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定期的有氧運動可能不會讓體重變輕,但是確實能夠減少肝臟里的脂肪,那是最有可能發生代謝異常的器官。

“多數情況下,保持心血管健康遠比僅僅知道自己的體重更能預測死亡風險,”《大謊言》(Big Fat Lies)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健康生活研究中心(Healthy Lifestyles Research Center)主任格倫·加瑟爾(Glenn Gaesser)說。

2005年,流行病學家凱瑟琳·弗萊戈(Katherine Flegal)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數據,發現死亡風險最大的人群是那些位於體重兩端的人們——體重過輕或者嚴重肥胖。死亡風險最低的人群是超重人士(BMI值在25-30之間),而中度肥胖者(30-35)和正常體重範圍的人死亡風險一樣高。

不管最後如何解釋肥胖悖論,大多數專家都認同,這些數據對體脂率產生的作用提出了質疑。 “保持健壯的體魄和維持較輕的體重都是有益的,”拉維博士說:“但是如果你不得不放棄其中之一,似乎保持健壯比骨瘦如柴更重要。健壯的體質更具有保護性。”

然而,這個信息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你的家庭醫生接受。“範式的轉變需要時間, 也需要勇氣。不是很多人願意質疑關於體重的傳統看法。這一看法在文化上太根深蒂固,而挑戰傳統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培根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