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倫
在中國「論事」難脫政治,近幾日大陸微博上有關莫言的論戰,可概分何謂文學、官方身分與諾貝爾獎公正性等三方面,在「眾多喧嘩之中」,也反映大陸民眾自我認同與被認同的焦慮。
第一戰場是何謂文學。從創作性看,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風格有其獨特性,但議論者關心的是社會現況,即莫言的作品是否反映當前中國底層社會人民的艱苦生活,而此批評背後,又多少帶有中共文藝理論的「為群眾發聲」色彩。
第二是官方身分。莫言去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屬副部長級別,從作家的純潔性看,外界爭論其成為體制一分子後,作品是否將為黨喉舌,並懷疑先前的作品「已然喉舌」,故能當上副主席。
第三戰場是諾貝爾獎的意圖。先前劉曉波獲獎,讓諾貝爾獎在大陸沾惹上政治色彩,對中共持異議態度的人士頒獎,認為這是在修理北京;現文學獎頒給央視新聞聯播公開報導的「中國籍」作家,是否有棒子與胡蘿蔔交替之嫌?
近幾年,歐美國家幾個建築、文學等重要獎項,紛紛將目光投向日本之外的中國,無非是對中國崛起的肯定與重視;當然,受肯定背後有一雪百年屈辱的民族榮耀。那麼是誰帶領中國贏得此榮耀?「中共」這個答案又讓許多大陸民眾難以接受,畢竟現實社會存在太多不公不義之事;正如同莫言的「作協副主席」身分,如何處理既要肯定、又要否定的矛盾心理,大陸民眾心中並無參照座標。
莫言昨晚說,諾獎讓他處於「眾多喧嘩之中」,其實,用「檀香刑」的凌遲五百刀形容更貼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