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012

黃介正:美國下一個亞洲政策團隊才是關鍵

即將在十一月六日投票的美國總統大選,隨著電視辯論的登場以及民調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選戰逐漸走向白熱化;未來數周將占據各國新聞的重要版面。

面對中國大陸與日俱增的經濟與軍事影響力,美國確定執行面向亞洲的再平衡戰略。從東海到南海錯綜複雜的主權爭端,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強在亞太地區的權力較量等因素,以美國對我國生存與安全的重要關聯而言,當然要密切注視美國總統大選。

「請問您覺得哪一位當選,對台灣較為有利?」是近來最常提出的問題,卻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對於長期觀察台美關係的人而言,要區分三個層次來解析。

在戰略層次,美國對台政策放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框架中,有相當一致的連貫性,不會因為換黨執政而可輕易撼動。套句美方常講的話,美國對台政策,歷經四十年、八位總統,均沒有改變。那個框架就是由「台灣關係法」以及「美中三項聯合公報」共同構築的「一個中國政策」;在此政策下,美國在外交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與我們維持強勁友好的非官方關係。如果從這個層次觀之,無論誰贏得總統大選,都沒有差別。

在政策層次,共和黨政府常被認為比較親台:雷根譴責卡特與台灣斷交;老布希決定出售一五○架F十六A/B戰機,揮去美中八一七公報中,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陰影;布希一上任就宣布空前大量的對台軍售。其實在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趕赴台海的,是民主黨的柯林頓。而歐巴馬總統在訪問大陸協商聯合聲明時,曾與我方磋商,又兩度作出重大對台軍售的決定,最近更給予我國國民赴美免簽證待遇,很難讓人指控民主黨比較不親台。因此,從這個層次觀之,兩黨歷任政府的對台政策,並沒有明顯的差距。

台美關係的晴雨,雙邊交往的順逆,關鍵就在執行層次。而執行者就是從國安會到國務院,從國防部到國土安全部,從商業部到貿易代表署,主管亞洲事務以及對兩岸政策的團隊。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強,利益廣布全球,政府高層及部會首長常需顧及全面,未必經常關注台海事務或我方需求,因此他們仰賴亞洲政策幕僚的建議,而使得亞洲事務主管扮演關鍵角色。

歐巴馬政府中,以希拉蕊國務卿與坎貝爾亞太助理國務卿形成的亞洲團隊,在過去三年多中,重新重視亞洲區域多邊組織,強化與傳統盟邦的關係,為美國面向亞洲的戰略再平衡鋪路奠基。在對台政策上,從與連戰先生在海參崴舉行領袖代表高峰會,到承諾重啟TIFA諮商後的劍及履及,到促成我國人民赴美免簽證待遇,到在官署接見我方到訪官員,甚至到讓我們重返具高度政治敏感的雙橡園舉辦國慶酒會,處處都有這個團隊努力的指紋,也顯示二人的膽識與默契。

希拉蕊國務卿已經多次表明,即使歐巴馬連任成功,將不再出任公職,而坎貝爾助卿亦盛傳將隨同離職。華府的下一個亞洲政策團隊由哪些人組成、他們對兩岸政府與社會的固有見解、彼此的團隊默契以及處事的段數與性格,才將會是我們未來重要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