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
某春日一早,在台中搭乘高鐵南下。走進第八節車廂就座,隨即聽聞前排笑鬧成團。抬頭瞧,一群阿公阿嬤正在嘻嘻哈哈。
原本想上車後打盹,這下無法如願了。列車啟程一陣,他們的喧嘩聲並未結束,反而愈加高亢。我不得不起身,想過去勸告。
接近時,發現幾位老人正持扶手杖,座位旁的置物空間,還並列了四、五張輪椅。我不好再說什麼,迅速穿過,裝作去廁所。折返時,再仔細端詳,這一團還有幾位年輕人和外籍看護陪伴著。
他們繼續高興地歡笑。接近左營時,他們紛紛迫不及待地起身,高鐵工作人員過來幫忙卸下輪椅。我被堵在後頭,看著他們好像孩子去遠足那般快樂,禁不住探問前面看似領隊的婦人,「你們要去哪裡?」
她微笑地跟我抱歉,擋住通道。接著回答,要去小琉球和四重溪。走出車廂後,我不禁擔憂,至少有四、五人都必須坐輪椅,此一老人團如何坐船出海?小琉球有適合的巴士環島嗎?
卅多人的隊伍在月台,只能搭電梯上下。領隊正在忙碌,我也不便追問,逕自大廳等候朋友。過了五、六分鐘,剛剛的老人團分成三批搭電梯上來,拎著大包小包行李。
剛剛回話的婦人果然是領隊,她把老人們引領到坐椅休息區,告知不要急,大家慢慢去上廁所,車子還要半小時才來接駁。阿公阿嬤們紛紛在看護和朋友扶持下走往洗手間,領隊也陪著行動不便的先生前去。
我不禁再探問,他們從何來?一位阿公爽朗地回答,台北榮總對面的振興醫院。他們都在那兒復健因而熟識,但整天待在室內活動,心情難免鬱悶,後來便邀約一起出來旅行。
此一團隊能成行,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便是剛剛的領隊。她因為先生中風,長期照護下,體悟到要好好照顧,不能只待在復健的地點,最好能四處走走。在獨樂不如眾樂下,便發起了一起旅遊的活動,為此她還去考了導遊執照。
每次出去旅遊雖然辛苦,卻是老人們最快樂的時光。大家看山看海心情愉快,日後更擁有共通的話題。他們也把長期照顧的復健師邀請出來,一起遊山玩水像家人。
領隊陪先生回來後,遞給我一張名片,職業是諮商師,難怪有此見識。再探問才知,他們這一團已去過北海道、日月潭、金門等地。一群身障老人來去,旅行一定有許多不便。我們都很稱讚高鐵的公共空間,很多細節都有為銀髮族著想。晚近一些巴士改成低地板,位置寬敞,也很適合他們就座。
為何敢整團去北海道,原來當地的旅遊設施,也都考慮到老人來去的動線,他們才有此長途飛行。至於日月潭,因為遊客多,晚近公共空間規畫也頗完善。但這樣貼心的地點,國內並不多。他們即將前去的小琉球,我便很懷疑。領隊行前特別關切,對方直說會萬全準備。
一談及旅遊景點,我不禁追問,為何不去東海岸?結果答案一如我的預期,台鐵的空間很不適合老人旅行。光是花蓮車站的進出月台,對身障者就是一個困難的關卡。有位老人在旁半開玩笑,「北海道比花蓮還近。」
沒想到,我們聊出的心得竟是如此感慨。銀髮時代已迫在眉睫,若要鼓勵老人們多外出走走,或者旅行,我們的公共設施,恐怕還有很多要改善的地方吧。
未幾,他們的巴士來了。老人們再度興奮地起身。坐輪椅地、拄著手杖的、被扶持的,以及大包小包的旅行箱,緩緩朝出口移動。他們是現在,也是未來國內旅行愈來愈常見的畫面。我們可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