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13

從英國歷史理解安倍經濟學

金融時報
對於任何曾經身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人來說,安倍經濟學就好像是往日重現。日本政策制定者沒有控制信貸增長,而是試圖通過刺激借款方和貸款方將他們從冬眠中喚醒。由安倍晉三擔任首相的日本政府沒有通過外匯管制限制資本流出,而是力促體量如哥斯拉般龐大的日本公共養老基金大幅增加海外投資。日本政府沒有壓制民眾要求提高工資的呼聲,反而鼓勵他們這麽做。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首相會邀請工會領袖以及行業代表前往唐寧街(Downing Street) 10號,一邊喝著啤酒吃著三明治一邊商量達成工資協議。

安倍晉三尚未邀請日本業界人士到他的官邸共享壽司和米酒,但他已讓日本各界知曉,明年政府希望看到更高的工資水平。

這種政治考量的思路非常清晰。藍籌出口商迅速從安倍經濟學中受益,因為日本式的量化寬松導致日元匯率走軟。隨著日經指數以美元計已升至本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金融行業同樣興旺發展。但普通工人則未得到好處。其工資沒有上漲,因此能源價格上升意味著生活水平的下降。更糟糕的是,日本政府決定自明年4月起上調增值稅率,民間的購買力水平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安倍晉三推行他的改革計劃靠得是民眾的支持。在就任一年以後,他的民調支持率達到了對於一位日本首相而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國領導層似乎也在盡其所能地使安倍支持率保持高位(這是為什麽呢?)。即便如此,日本民眾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當民眾支持安倍晉三於2012年12月奪取壓倒性勝利時,可絕沒想到過出現工資增長停滯不前和物價上漲的局面。因此民眾對於明年“春鬥”(shunto)工資談判的結局頗感焦慮。

“春鬥”的字面含義是“春季攻勢”,但在日本漫長的通縮嚴冬中,日本工會(通常是各公司分別成立的)所採取的攻勢少得可憐。就業收入,和其他經濟指標一樣,並沒有高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要扭轉如此根深蒂固的趨勢絕非易事。大型上市公司或許正在創造出破紀錄的利潤,但雇傭了三分之二勞動人口的中小型企業並沒有迎來同等程度的繁榮。

問題不僅僅出在政治層面。安倍經濟學的核心理念是徵服通貨緊縮,這從日本央行(BoJ)轉向激進的量化寬松操作中可見一斑。但剔除掉即將施行的增值稅率上調的影響後,債券市場價格反映出的信息是,市場預計未來十年的年均通貨膨脹率約為0.5%——遠低於兩年內通脹率達到2%的政策目標。日本央行貨幣事務委員會的部分成員開始對積極的經濟前景提出質疑。他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日本央行必須而且幾乎必將採取更多舉措。

但最終,工資水平才是推動物價持續回升的關鍵。幸運的是,一些亮點已經出現。招聘人數與求職人數基本平衡。一些收入較低工人的狀況已經有所改善。招聘機構Recruit提供的信息顯示,東京餐飲業洗碗工、侍者等非全職員工的時薪較上年增長了1.7%。

這種情況為何會出現呢?在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都非常疲軟,員工擔驚受怕。但人口萎縮意味著日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員規模在不斷減少。和很多其他發達國家不同,日本到目前為止沒有通過大規模移民來減弱人口萎縮的影響。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上趨勢常被援引為對日本未來感到絕望的理由。短期而言,它們有助於推動物價水平回升。長遠來看,更高的工資水平則可能導致對員工技能的投資增加,以及對人力資源的更好利用。但從今天的傳統觀點來看,這將成為日本自身歷史的往日重現。

英國試圖用啤酒加三明治來撬動收入政策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成功,因為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處於極度擴張中。而就日本而言,安倍晉三在施行貨幣政策的同時還進行了道義勸說,長期之內,勞動力市場也將朝著對他有利的方向發展。

本文作者是Arcus Research駐東京分析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