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是台灣最熟悉的外國領袖之一,他來過台灣廿五次,從蔣經國以降每位總統他都交往過,也都不避諱透露出其對四位總統主觀上的好惡;而這剛好也反映在國內民眾對他的正反兩極評價上。這位全球人物的辭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然而健康看待歷史,李氏九十一年的生命歷程,可以提供台灣從政者不少警惕與學習之處。
一九二三年出生的李光耀,以台灣的說法是「一年二班」的學長,這個年級毫無疑問是爺爺輩以上的世代。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臉譜,各代表當代客觀環境與主流價值所形塑的面孔,在亞洲的華人政治圈中,他與中國的鄧小平、台灣的蔣經國建立不錯的交誼,所謂的「開明專制」,事實上似乎也同時反映在鄧、蔣、李三人的治國風格上,說明著某個族群、某種程度的氣味相投。
今天,隨著國家發展與民主化進程的不同,仍在新加坡遂行的「開明專制」,受到中國菁英與廣大人民的心嚮往之與追求效法;在台灣則菁英與人民並未趨同,各自呈現分裂論辯。客觀而言,李光耀所領導的新加坡在國際社會被視為是亞洲發展的經濟奇蹟,因而普遍受到高度矚目;然在「李家天下」治理下,自一九六五年獨立建國以來,維持一黨(人民行動黨)專制不墜,上月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布最新的新聞自由度調查,新加坡排名繼續探底,掉到一五三名,是世界的後段班。
儘管如此,民主奇蹟的台灣仍然可以與新加坡做些比較,新加坡的面積七百多平方公里、五百多萬人口,與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二三○○萬人口的台灣對照,僅是一個城市規模;這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小國,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或許基礎不同,但是昨天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台灣二月失業率三.六九%,不但是亞洲鄰近國家最高,距離新加坡的一.九%,遠遠瞠乎其後,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數據。台灣不分朝野幾乎全都絡繹於途,曾經到新加坡去取經、接受加持,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分界應該在這裡。
新加坡形式上實施內閣制,與台灣的政治體制不同,但是政治菁英的領導力顯然非常關鍵,領導力是由眼力、能力、毅力所構成,總合為國家治理的優劣。眼力代表看得見長期的遠景,明確知道要把國家帶到哪裡去,同時也能讓人民了解發展的方向,例如走向國際化與世界先進接軌;能力代表執行,確立目標後就要有方法貫徹以致,例如全面實施英語,建造國際進入新加坡的環境;毅力代表意志,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並克服,而領袖的人格特質與施政績效通常是很重要的說服工具。這三力所共築的領導力成為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所在。
一個總體領導力不佳的政客,老是近視只看眼前如何取悅選票,以便於爭奪個人權位,從不看三步以外的後果;或是根本斜視看錯方向,卻又一意孤行,不惜把國家導入險境;或者是眼力、毅力尚可,卻能力不足缺乏把事情做好的手腕,最終讓支持者與質疑者都失望;或是三力皆平庸,難以支撐中心思想,癖愛看民調,習慣尾隨多數民眾的意思怎麼樣,無法實質領航,於是隨波逐流,成了沒有目標的船長。種種這些描述,應該四處充斥,可以提供當代台灣許多權力追逐者對號入座。
李光耀時代過去了,他的影響在新加坡存在,他的功過也由新加坡人評斷。在台灣,當政治人物紛紛表態悼念這位鄰國國父之際,或可以李光耀來問問國內當代後輩:追求當艱苦的政治家?還是甘於政客風光就好?其所認識的又是哪個切面的李光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