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2015

臺灣真的需要核能不可?

核電存廢在臺灣已經爭議了三十幾年,到今天為止我們還是在「要」與「不要」這兩個選項爭執不下,如果我們有遠見在三十年前就確立廢核的目標,下定決心發展替代能源,今天我們不需要年年走上街頭疾呼廢核,也不必擔心廢核之後是否有足夠的電力,更不需要浪費幾千億經費在處理核電廠的各種問題。

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交錯的複雜關係。經濟發展消耗許多自然資源,卻也因此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溫度上升,並對環境造成破壞。然而,經濟與環境之間並非必然以零和競爭的關係存在,為了環境保護所採取的措施,並不需要犧牲經濟發展,相反地,低碳轉型可以提供經濟發展和升級的重要契機。

英國是最早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國家。2003年公佈《能源白皮書》,宣示以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經濟轉型的道路,2008年通過《氣候變化法》成為第一個以立法規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國家,2009年起推動《低碳轉型計畫》,這是各國之中最大的低碳工程,範圍涵蓋能源、商業、住宅、運輸和農業等層面,目的在創造經濟機會,持續經濟成長,提高能源安全。

為落實《低碳轉型計畫》,英國政府每年編列4.05億英鎊(約210億台幣)投入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同時推出再生能源策略、低碳產業策略、低碳交通改革策略等配套方案,並要求政府各部門承擔碳排放額度責任,誓言將英國轉變成為低碳國家。

目前英國低碳產業的就業人口將近90萬人,但在低碳轉型所帶動的效益之下,低碳產業的就業規模在2020年之前將達到120萬人。至於產值方面,低碳產業規模達1,070億英鎊(占國家總體GDP的7%),對外輸出的低碳商品、服務和技術的產值將近44億英鎊。未來產業規模還會持續成長,產值也會不斷提高。

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努力給了各國重要啟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兩者並不衝突,如果能將環境保護轉換為新的經濟機會,藉由低碳轉型推動綠色革命,不但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量,解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和威脅,而且也能夠帶動產業轉型和升級,提昇國際競爭力,創造龐大的商機。

在臺灣這麼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核電根本不該是我們的選項。政府可以仿效英國,透過低碳轉型提昇臺灣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實現低碳社會的生活型態。低碳轉型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主流和臺灣的整體利益,可作為我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並留給我們下一代一個永續發展和安全的環境。

楊惟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