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015

多人以為,對於現狀的無感空虛,就必須推翻或改變既有的一切。 然而,很多時候只要透過探尋自己心底的聲音與持續學習, 就能尋獲與確立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達成內心的成功。

人生步入中年,許多人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汽車、房子、升遷、財富、學位、獎賞,人生志得意滿。然而,這份成就感很快就消失,於是便打起精神,更加努力向下一個目標邁進,達標之後,不滿足感再度湧現,又轉而尋求下一個目標……,就這樣,循環再循環。

這就是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說的「工作者的中年危機」。很多人以為,若想要消解這份空虛感,就必須為自己訂出更高、更難的目標,但史丹佛企管研究所教授麥可‧雷伊(Michael Ray)在《這一生,你為何而來?》中指出,要達成更滿足的人生下半場,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心境,「我們總是向外追求成功,卻不知道它就在內心世界等著我們。」
辨識人生最高目標,追求內在成功

雷伊強調,真正的成功是感到快樂,以及不斷體驗到提升自己的可能性。一旦意識到這點,就能夠從內在資源建立信心,了解自己的價值:「當你愈是專心辨識出自己的最佳特質,就愈能體驗真正成功的自我價值。」

要找出內在的信心,首先必須確認自己「生命中的最高目標」。這是指在做某件事時,一個人會主動熱情、全心投入,覺得這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因而能從中感到充分滿足、生氣蓬勃,也會協助一個人克服低潮,覺得生命因此發光。

每個人的生命最高目標可能不盡相同。雷伊曾在課堂上請來特拉科技無線(Tetra Tech Wireless)總裁麥可‧布希(Michael Bush)演講,布希在創業過程中,曾遭遇倒閉危機,令他深感絕望、意志消沉,但每當他咒罵完一天後,又會察覺到自己的最高目標──當老師,將自己帶回焦點。

「擁有最高目標的人,就能藉此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不滿,為現有生活找出意義。」雷伊指出,每當布希在教導別人時,就會感到能量充沛,好像跟什麼更高層次的東西有所連結;而這份力量,更支撐著他堅持不懈,即使採取激烈措施裁員九成,依然能激勵留下的員工一起改造公司,營造共同的價值觀與信任,最終讓公司走出困境。

至於如何找出自己的最高目標,可以從辨識哪些事情對自己重要著手。首先,回想上周自己做過最有意義的事,並思考是什麼因素讓它有意義。接著自問,「為什麼這件事對我很有意義?」然後再問,「為什麼這個理由對我很有意義?」透過不斷反問,直到得出一個字或詞,例如愛、溝通、創意、服務、和平等等,足以代表自己真正核心的一部分。

最後,記住這個字彙,思考它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以及該怎麼透過這個字詞產生信念,並將它帶入生活。雷伊舉例,有人和他分享,自己最近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探望生病的父親。一開始,他是出於責任和恐懼被認為不孝而這麼做,但直到他明瞭「和睦安詳」是自己的最高目標,每次的探望便都是為了潛藏著的更深意義:愛、創意、喜悅與和平,親情的連結也由此誕生,讓他感受到快樂、滿足與成功。
持續學習,為不同階段的使命築底

除了改變對自己的視點,另一個為人生下半場創造新意義的方法,就是持續學習。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成功有約》中談到,人生成功的最佳自我投資策略之一,就是不要停止自我教育,透過學習來激發思考,才能確立與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進而達成內心的成功。

《人生下半場》作者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也強調學習在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性,因為世界變遷快速,做人處事的原則也會不斷更新,學習可以幫助一個人用正面而有益的態度迎接改變,知道哪些選擇才是對的,也才能訂立出正確的價值觀。

更重要的是,人生不同階段所面對的生命課題也會不同,唯有透過不斷學習,才能有效地達成不同階段的使命。正如班福德在書中的提醒:如果將來有一天,你因為人生使命窒滯不前而心灰意冷,多半可能是尚未獲取支持你夢想的必要知識和資訊。

在學習方法上,柯維建議,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莫過於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師法偉人提升自己現有生活與工作上的價值,為自己創造新的挑戰目標,初步可以從每月一書開始,再進步到兩周一書、甚至一周一書。另一個有效的做法則是寫作,透過記下個人心得、經歷與思想,釐清自己做事的原因與脈絡,驅策自我砥礪、持續進步的動力,即使留在原有的工作與生活,依然可以找出新的可能性。

例如前任《君子》(Esquire)雜誌老闆菲利普·莫菲特(Phillip Moffitt)就是從閱讀別人故事中,察覺自己正走到人生道路的分叉點上。莫菲特自己在《君子》雜誌上主持了「高度成功的陰暗面」專欄,而專欄內容引來了大量的讀者來信,從那些信中,他看見自己身上有著成功的受害者同樣症狀,因而學會退一步自我觀察、發掘不足,並找尋專家鍛鍊自己的體力、智力與藝術才能,從而在幾年後決定賣掉公司,讓自己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