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15

生前與死後的差別

盧俊義



日本無教會主義的創始者內村鑑三生前就寫好他的墓碑上要寫的字,他的墓碑是用英文這樣寫著: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句子簡單,卻是清楚而很有力道的碑文,表明他一生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世界。也因為他確實有過這樣的努力,才會有同行的傳承者,也是當時原本在東京帝國大學擔任教授的矢內原忠雄,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時,日本舉國瘋狂的軍國風,連知識份子都閉口如寒蟬的氛圍中,矢內原忠雄勇敢公開表示:軍政府的舉動是嚴重錯誤的侵略他國行為。因為這樣,他被軍政府逮捕入獄。但他仍採取不妥協的態度。第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慘敗之後,天皇認為要重建如同廢墟的日本,必須從教育著手,因此親自去監獄釋放他出來,並邀請他擔任戰後日本東京大學的首任校長。因為天皇認為他真是有良知的教育家。
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在去世前,召集他的親人和學生們到他的病榻邊,跟他們交代:絕對不要讓人知道他埋葬的地方,以免後人想念他,卻忘記或輕忽了耶穌基督。後來日內瓦大學在校門豎立一道宗教改革運動健將的雕像紀念牆時,有四位最重要且影響深遠的人物是特別採用全身石碑的雕像,而其中的一位就是約翰加爾文。

不立雕像反而懷念

當該紀念牆完成後,該校學生看見了很生氣,拿著油漆淋灑在約翰加爾文的雕像上。學校派人將之清洗乾淨後,學生照樣再做,最後學校只好邀請學生坐下來談。學校的觀點是:若是有其他改革運動者的雕像,而獨缺約翰加爾文時,反而會引起眾人的詢問,甚至會認為不忠於歷史真相,這樣反而使人更懷念他。類似這樣溝通了好幾次之後,終於獲得學生的諒解,願意罷手。
1930年,當嘉南大圳也就是烏山頭水庫造好之後,嘉南的農民非常感念水庫的設計師與建造者八田與一,希望為他塑造一尊銅像。八田否決了,但嘉南農民告訴八田,建造的經費都是農民主動且是採自由樂捐的方式。八田與一聽了之後相當感動,最後勉強同意,但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塑造他的銅像之前,必須先造一座紀念參與建造水庫而死去者之紀念碑,且要將他們的名字都寫出來,而名字的排序要照姓氏筆畫。因此,才有紀念碑上的名字既不是依照國籍,也不是依照職等位階高低。二是他的雕像必須是坐在地上,而不是高高豎立著。他說因為他的生命是和這塊土地連結在一起的。
第二次大戰結束,英國想要替帶領他們走過大戰的首相邱吉爾在倫敦豎立一座雕像,但被他堅持否決了。理由只有一點:雕像都會被鳥兒撒屎在頭上。可英國人還是非常想念邱吉爾,於是在1973年他們在國會廣場大笨鐘附近為他雕塑了一尊大銅像。還好,從2003年起,英國政府下命令,不准再提供任何食物給街上的鴿子,因此,現在的倫敦街頭已不見以往的鴿子處處飛的景象鏡頭了,否則邱吉爾一定會從墳墓裡跳出來大聲抗議這代的人沒有遵照他的遺言。
生前就很清楚表明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死後想要辦理的人也會有依據,即使想要違背,也會找個貼切理由來說明吧。

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