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015

日本製造業回歸是真的

以家電、精密機器和汽車等為中心,將中國等海外的一部分生産遷回日本國內的趨勢已經再次出現。雖然毫無疑問的是,日元貶值成為主要因素,但如果關注除此之外的3個變化,實際上可以看到日本製造的未來前景。

松下在商討將在中國生産的微波爐、空調和洗衣機的生産遷回兵庫縣和滋賀縣的工廠。大金工業計劃將家用空調的部分生産從中國遷回日本。而夏普則打算將空氣凈化器等的生産由上海基地遷回日本。與此同時,日産汽車和佳能也已經透露,打算將一部分商品的生産遷回日本。製造回歸日本國內正在成為明顯的潮流。

亞洲國家工資優勢縮小

回顧過去可以發現,由於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升值,日本的製造業企業最初將生産遷往東盟(ASEAN),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則轉移到中國。除了日元升值之外,人工費低廉也成為了吸引力。之後,由於出現日本國內産業空洞化擔憂和日元貶值,曾多次出現製造業回歸日本的現象。其原因是海外風險巨大,包括在海外尤其是中國的生産容易發生技術外流和出現假冒産品、中國的反日遊行和傳染病蔓延、以及泰國的洪水等政治和自然災害等。不過,在中國、泰國和越南等亞洲各國,由於當地市場的需求出現擴大等原因,製造業回歸日本的趨勢遲遲未能發展為結構性變化。

而此次製造業回歸日本則包含了與以往不同的要素。第1是日本和亞洲的人工費差距正在縮小。中國深圳經濟特區內的法定小時最低工資現在為13.3元,換算之後約為260日元。另一方面,日本的最低工資在沖繩縣、高知縣和宮崎縣等地方為677日元。即使只從表面上看,中日兩國的工資差距也縮小至2.6比1左右,與被認為達到「10比1」的10年前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與日本不同,實際工資遠遠高於最低工資,因此實際的差距或許更小。最近數年來,在泰國、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各國,工資也出現快速上漲。當然,這受到匯率水平的影響,但對於日本企業來説,現實是亞洲國家的工資優勢正在縮小。

第2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日本國內的商品銷售方式的變化。過去的模式是,從個人電腦、冰箱、洗衣機到服裝、日用品等均在週末集中大量銷售,而配送則集中於前半周。由於開設家電連鎖店和服裝連鎖等店舖的零售店實力雄厚,供應商品的企業需要在週末之前增加庫存。但在如今,網路購物和電視購物等無店舖的零售出現迅猛增長,改變了銷售方式。工作日的晚間成為銷售高峰,在大城市圈,商品次日就可以送至顧客手中。對於顧客來説,商品何時送到變得重要,電商企業競相加快配送速度。而供貨方需要立即交付商品,開始有必要在靠近銷售地點的地方生産。如果在中國生産,並在2周後抵達倉庫,將喪失競爭力。

從以前開始,關於産品製造的選址,「在銷售地點生産」一直被認為最為理想。日本即使經濟增長緩慢,仍然是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3大巨大市場。即使出現旨在擴大日本市佔率帶來的製造業回歸的趨勢也毫不奇怪。

日本以高端産品參與競爭

第3是日本的生産基礎。中國已經建立了超越日本的巨大産業集群。不過,那是面向需求規模巨大的中低價格産品的生産基礎,而在日本企業重點發展的高端産品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這是因為高附加值産品並未轉向在中國生産的日本企業很多。此外還存在另一個因素——即技術先進的加工企業由於與技術人員的關係,難以進駐中國。同時,日本形成了覆蓋廣泛的生産支持體制,例如庫存時常擁有70萬種螺絲、具有即時供貨體制的螺絲貿易商等。日本企業採取的戰略是,以高端産品參與競爭,與價格相比,以迅速的應對決勝負,因此回歸日本國內是極為合理的選擇。

如果站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全局來考慮,可以認為産業選址迎來了明顯的轉捩點,此次製造業回歸日本國內的趨勢有可能帶來結構性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