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 作家
兩個月前,台中知名的好伴駐創工作室,進駐了一支奇怪的團隊。
一般說來,跟好伴租借辦公空間的,泰半為年輕的個體戶。Co_working的效益和互動多可預期。它卻是一個單親家庭。瘦小的母親四十開外,兩個女兒分別十五和十八。
在舊城區,好伴以老屋再造,興辦社會公益活動為主軸,進駐的成員和團隊信念往往也近似。但這支團隊以何理想進駐,其他好伴的成員又如何看待呢?
她們一如其他人,共同利用二樓的辦公室上班。平時從里仁等店面選購有機食材,利用小小的有限空間烹煮。三人合力以媽媽的味道,販售自己研發的天然食品。譬如用龍眼乾蒸紅燒臭豆腐,以燕麥和堅果製成別致的燕麥粿,或者單純地煮出蜜大豆。小小的空間,她們像魔術師,變化出各種食品。食材經過嚴選,還有對出處的理解,一道道簡單的食物,散發的魅力,就不只是口味的美好。我帶了一些回家,無肉不歡的母親吃到這等豆類素食,一樣讚不絕口。
但我更好奇的,是她們的成員組合。
媽媽以前是讀商專相關科系,工作一如上班族,但婚姻挫敗後,獨自帶著女兒出來尋找工作機會。由於長年茹素,加上食安問題,在多元就業輔導下,三十歲以前不曾進過廚房的她,決定以製作良好食品出發。
她對現有教育制度也深感質疑,因而女兒分別在小學三、四年級時,辦理休學,轉而自主教育。她努力地提供諸多文史課外讀物,親自帶領參與各種體制外的教學活動。台中科博館的講座、荒野協會的野外活動,常有母女的身影。
她們的經濟能力並不闊綽,初時販售食品,原本想以媽媽廚房的小本經營展現特色。但現今食物製作,不可能只講求衛生,或者是好吃。食材的認知、選購,以及對外的行銷包裝,都是不可忽視的複雜學問。透過選購安全食物的學習,讓她們三人更緊密地結合。尤其是食農教育這一塊,母女三人在製作過程中,增長更多。
不久,她們組成了妞妞小舖。但住家在外埔,交通不便,難有客人抵達。好伴在台中老城區提供年輕人創業的工作空間,她們得以靠泊。每天搭公車上下班,以好伴做為販售場地,網路平台也慢慢展開。經常在此共食的年輕人,原本就關心食安議題,她們的出現,讓大家更敬謹地看待食材。
但自主學習的挑戰,何止是面對主流價值,人格的養成恐怕更加艱辛。媽媽也擔心女兒過度社會化,跟其他同齡孩子在相處上有隔閡;兩個女兒也很坦白地跟我說,不容易和同齡的小孩對話,反而跟大人較能聊天。媽媽一直想在工作之餘,籌組一個少年讀書會,讓兩個女兒和教育狀況相似的孩童集聚,彼此交流經驗。
今年年節,大家比以往重視食安,妞妞小舖的產品成為台中地區搶購的家常年貨。她們走出了一些可能,但路還很長,如何自力營運,包裝品牌等等,一道道難關都還在前面。
這不是一個勵志案例,但很接近;這不是一個食安故事,卻也可這麼說,甚至是小吃美食如何在缺乏奧援下,走出機會的創業模式。對許多欲小本經營的人,具有多樣生活打拚的啟發。
在年輕人集聚、交流工作經驗的場合,看到這支團隊的出現,讓人驚喜不已。好伴做為創業夢想的共同空間,似乎也展現更寬廣的面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