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12

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詹文明
當一九七九年底的某日無意間逛到一家書店裡,看到一本十分不起眼的書,翻了再翻,有幾個字抓住我的眼球:「我能有什麼貢獻?」頓時我楞在當場,直到老闆叫我、催促我才回了神,買了書離開書店。迄今已隔近三十載,讀爛了兩本,反覆實踐,領悟內化,質疑現狀,追求意境。屈指一算讀上百遍,影響之大,無以倫比,可以說這本《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人生觀以及我的家庭。

「高效能」對我而言是一項修練、一種紀律,是後天的實務綜合;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才華以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成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知識員工,做出對人、組織乃至社會的重大貢獻,讓人因自己的生命而變得很不一樣。為此,我的經驗告訴我,「高效能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必須學會的一種特殊技能,更是一種心靈的能力(competence)。」

難怪杜拉克會語重心長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革命並不是征服太空、網際網路、生物科技、醫學進步、通信速度,而是知識員工可以透過『自我管理』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成功的職業生涯並不是規畫來的,而是靠管理來的,尤其是「自我管理」。養成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則是自我管理的全部內涵。為此,我們需要當自己的執行長,因為「人人都是執行長」。我們要有綜觀全局及同時認清現實的挑戰和掌握機會的能力,需要有多數人所沒有的自我認知,這本書《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給出了答案。

「五種高效能的習慣」究竟如何理解呢?如何養成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構面學會如何學習,一是「道可頓悟」,一是「命要漸修」來談。

首先「道可頓悟」方面:高效能管理者不會從任務著手,更不會從工作開始,而會從時間著手,尤其會先弄清楚自己日常都把時間花用在哪裡,是否具有生產性、非生產性或浪費時間上,更能認知每個人都是時間的消費者。而絕大多數的人是時間浪費者,領悟到「不是要管理時間,而是要管理自己的行為」,因為「時間」是常數、是不變的,而「行為」才是變數、是該管理的。為此,時間是稀有的資源,除非能好好地善用時間,否則就無法管理其他的資源,這是第一個高效能的時間認知。

高效能的第二個關鍵便是「對外的貢獻」,我們要將所有的努力聚焦於成果上,而非為工作而工作。任何組織都需要直接的成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及培育未來的人才,然而,這三種績效的相對重要性則端看管理者的性格和職位的不同,以及因應組織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差異。

事實上,「人」才是貢獻的主角,有效的人際關係與團隊的默契,不靠政治的手腕,也不是派系的妥協,而是要能聚焦於貢獻,透過貢獻才能達成四個條件:一、有效溝通,二、團隊合作,三、自我發展,四、培育他人。但最終受惠的是外界,是客戶,也是自己。因為專注於貢獻,就是專注於提昇效能。

高效能的第三個核心則是「人」。因此,如何發揮人的長才,因為人的長處才是真正的機會,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的唯一的目的。因為從人的短處來用人,則縱然不是虐待人,也是誤用人。一位真正苛求的主管,事實上就是懂得用人的主管,他總是會先發掘一個人最能做些什麼,再來苛求他更上一層樓。自我要求甚嚴,高度地自我期許的知識員工,將是高效能的卓越人士,他們不因成就而滿足,而是以服務為目的,以貢獻為依歸。然而,更為重要的,人的誠實正直,其本身不一定能成就什麼,但一個人的誠實正直如果有瑕疵的話,則大足以敗事。

第四個高效能的關鍵要素是「先做最重要的事」。如果高效能管理者真的有任何秘訣的話,秘訣就是「專注」。高效能管理者都是做最重要的事,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

日本企業就是將最優秀表現的員工和最棒的機會作最佳結合的代表,這也是專注的具體表現。杜拉克指出釐清優先順序關鍵不在於明智的分析,而是有沒有勇氣,選擇未來、機會、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過去、問題,隨波逐流,要帶來改變,做得不一樣,而不是安穩而簡單輕鬆地做。

高效能的第五個關鍵核心則是「有效的決策」。然而,決策的五要素分別為「問題的界定─邊界條件─替代可行方案─採取行動─反饋機制」。因為決策是一種判斷,是各種替代方案之間的選擇。決策很少是「對」與「錯」之間的選擇,頂多是在「大致正確」和「可能錯誤」之間選擇,但很多時候,決策其實是在兩種方案之間作選擇,而且無法事先證明哪個方案更適當。

本書的論點乃建立於兩項前提:一、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有效;二、人人都可以學會如何發揮效能。

有了「高效能的五個習慣」領悟後,便是「命要漸修」。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乃在於行,行即實踐、實務,知識員工必須透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養成高效能的習慣。

其實踐的有效性,必須由「決策─專注─長處─貢獻─時間」成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經營理論」反覆操練、修練、內化、昇華,這乃是一輩子的工夫,可以再造自己、回饋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