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12

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扭轉頹勢

若不清楚台灣經濟問題有多嚴重,以下數字可提供若干概念:今年前五月,台灣出口衰退超過百分之五,其中對大陸出口減少一成二,對美國減少一成三,對歐洲減少百分之六,僅對東協保持成長。當政府「保四」的經濟成長目標已降為「保三」,寶華綜經院又下修預估值為百分之二點五,加上經建會景氣燈號已連續七個月藍燈,更顯慘澹。

受歐債危機的拖累,全球經濟明顯轉緩;而中國大陸正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汙染及低效產業,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大陸,受到連鎖衝擊勢所難免。但進一步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廿年,寫下躍居世界工廠的輝煌紀錄、走過人民幣升值的軟著陸,正在朝向內需導向型經濟調整轉進;而同一時期,台灣除了企業大量外移,建立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整體產業結構未見太多建設性的提升。這真是深值警惕之事。

全球大環境烏雲密布,台灣內部小環境也缺乏樂觀因素;如果我們繼續站在泥淖中自艾自憐,形勢恐難有改觀的一天。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採取行動,利用我們仍然保有的優勢,全面強化各產業部門的體質和競爭力;絕對不要等到兩年後再回頭看台灣,大家還在那裡哀嘆錯過的時機。

在這次「關鍵兩年」高峰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談到台灣的「內耗危機」時,把「各部門危機意識不足延誤決策及因應」列為三大主要因素之首,這是誠實、也是一針見血的反省。簡而言之,政府部門的行動力不足,要負首責。台灣經濟陷入空轉已十多年,各色各樣的產業診斷、分析、評估報告做了不知凡幾,卻從未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認真推動,甚至連引導社會正視問題都力有未逮。

舉例而言,行政院最近提出「三業四化」的構想,主張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這當然是正確的方向。問題是,政府部門提出對策,不能像學者那樣只做理論及架構分析,而必須端出具體的施政行動,釐清優先次序,並鎖定急迫項目率先推動。然而,「三業四化」要如何實際拿來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卻是看不到神龍的頭,也看不到尾。再如,因應台灣近半年出口的急劇衰退,經濟部也提出了「一○一出口龍騰計畫」;但除了名稱堂皇,人們也看不出其著力點何在,這又如何力挽狂瀾

我們無意藐視行政部門的能力,相反的,各界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鼓勵。台灣的民主化過度政治掛帥,行政部門不斷遭到貶抑,財經科技專業菁英難得受到尊重,導致官員喪失尊嚴和自信,這恐怕是他們怠於決策、怯於行動的主因。十二年來九易閣揆,陳冲是唯一一位具有財經專業的院長,他必須把領軍重振台灣經濟氣勢當成自己的首要使命,而不必把全副精力放在應付無謂的政治紛擾,這才是贏得人心的必勝之道。否則,再錯過這關鍵兩年,台灣將伊於胡底?

話說回來,提升經濟絕對不光是政府的責任;各行各業、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行動造成改變。大家首先要拋開自己的無力感,拋開心頭沉積的灰色、消極念頭,拋開不健康的唱衰情結。試想,台灣近五年有超過五兆的超額儲蓄,我們怎會是經濟弱國?就像蕭萬長說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為台灣「加值」,讓台灣成為自由發展、自由創業、自由追求的「幸福加值島」。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台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大幅衰退,不能不令人擔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ECFA簽訂方才兩年,民眾對我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皆寄予無限期待,不料後續談判遲無進展,而今年兩岸貿易急劇逆轉,這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全球經濟局勢變化之快速遠超乎想像,當我們還停留在昨日的思維想著明日的事,偶一回神,才發現腳下的沙土已流失大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