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一個網絡公司的技術人員:你每天工作幾小時?他誠實地反問我:需要把在網上讀玄幻小說、看體育新聞、和朋友聊天、刷微博之類的時間剔除掉嗎?
他的反問讓我意識到,如果“工作”就是指“專心工作”的話,很多朝九晚五的人每天的工作未必有8小時。
有位在國有銀行工作的人這樣形容他的上班狀態:上班時,效能平均發揮程度20%;其中偶爾看股票的時間,效能發揮程度則為100%。如此算來,若是上班時沒看股票的話,他的效能發揮程度也許連10%都不到,讓人想起當年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的辦公室人生。除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他還做一些高風險的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也投資過實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精力80%花在上班上,這為他帶來了20%的收入,下班後的20%的精力,則為他帶來了80%的收入。下了班後,這位老兄可一點也沒閑著。不是在打理其它的投資項目,就是在和合夥人談生意。如果所有這些事情都算是工作的話,他一天的工作時間肯定不少於10小時,只不過大多發生在下班的時間里。
我見過的工作時間最短的是一位網絡技術工程師。他是一家軟件供應商的技術支持,職責是一旦軟件出了問題,就立刻去解決。因為需要在出問題的第一時間介入,公司沒有把這個活兒外包,而是雇傭了他這樣一個全職人員。但軟件極少出事。因此他上班的意義僅在於他的存在,以應對軟件運行過程中的那個“萬一”。除了離開辦公室,他幾乎可以在上班時間做任何事。心態好一點的話,他完全可以把這份工作看成是帶薪泡網吧,比網吧還要好的是,他們辦公室還有現磨的咖啡,用的咖啡豆比星巴克的還要好。
相比起大多數辦公室工作,醫院里的醫生工作強度就大得太多了。我親眼見到過一個看門診的醫生,從8點到12點完全沒有停下來過,連衛生間也沒去上過。期間共看了差不多快100個病人。如今找工作都求性價比,這其中不僅應該包括工作的時間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還應該包括工作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為什麽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想著去考公務員或者進央企,而成績好的少有人想報考醫學院校,就是這個原因吧。
但對少數有個人抱負的人來說,工作長度與工作強度與上班時間甚至與有沒有班上基本沒有關系。有個自由職業的學者聽說我寫“職場”主題的文章後,不屑地說:職場?我壓根沒想過進入“職場”。他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也有數年,從來沒有為哪家機構全職工作過。但當我問他一天工作幾小時,他說:至少20個小時。他一個月寫20多個專欄,還要出席研論會,做項目咨詢,四處講座,寫書等等。用傳統的眼光看,他雖然沒有“工作”,實際上卻身肩數個工作;他雖然無意進入職場,職場卻已經張開雙臂迎接他,並且急不可耐地把獎牌遞上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