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12

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特別規劃「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以搭配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之盛事。展覽將透過數位呈現的方式,展示臺灣珍貴之漢學研究資源。展期自6月18日至23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並於6月19日上午10時於史語所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由中央研究院王汎森副院長主持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所介紹臺灣之漢學資料主要分為三大方向─漢人於臺灣所發展出來的文化傳統、播遷而來的中原文化,以及臺灣學界向外探尋、並以現代眼光賦予新意者。從歷史進程來看,則大致分為清領時期、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以及近年因資訊科技飛快成長所發展出來之新的研究資源。資料的展示依照本次漢學會議力求「跨界」整合的精神,不以學科領域劃分,而依資料的性質分為檔案、典籍與文書、圖像與戲曲、物質文化、語言與文字,以及地圖與地理資訊系統六大類。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從清代地方官廳承接了許多文書。其中「淡新檔案」包含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為研究當時漢人社會最珍貴的一手史料。此次特展,選出其中有關刑案調查之「驗屍格」,讓觀展者一睹清代命案調查過程中,清楚而詳實的記錄方式。而從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中,則選出乾隆27年(1762)10月朴子籬社烟戶門牌,「烟戶」為清代實施保甲制度,進行戶籍管理中重要的一環。該門牌以戶為單位,內容除記錄該戶的戶長、本籍、妻名及子女數量外,亦記錄了該社的通事、土目、牌頭等資訊,類似今日之戶口名簿。

1949年隨政權遷徙來臺,今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處之中華歷代宮廷珍寶、龐大的傳統文獻,以及現代學術調查等珍貴的文化資產,可謂中華傳統最精緻的核心,不但引起全球漢學家的關注,也為臺灣提供了豐盛的古典文化資源。此次展期,精選出土於內蒙之「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漢簡,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竹簡冊。這份簡冊使我們了解漢代如何編造簡冊,以及認識漢代邊塞有哪些裝備,又如何檢查裝備。此外,清內閣大庫檔案之「清聖祖遺詔」為中國著名歷史懸案──雍正登基正統性之關鍵史料,也是難得一見之重要文物。

過去30年間,隨著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臺灣學界持續推動以數位科技典藏漢學資料的浩大工程,並在製作過程中不斷開發出新的價值,本次展覽即在呈現此一努力成果。展場以6台65吋大型電子看板、資訊布幕、復刻文物及數位化指南等方式呈現之外,更於每一主題區設置平版電腦展示電子書,民眾可親自操作瀏覽數位展品,以體驗漢學研究的材料,淺嚐學術研究之樂趣。

中央研究院主辦之國際漢學會議一向為世界漢學研究之盛事,今年所舉辦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將於6月20日至22日於人文社科各研究處所盛大舉行。

特展網頁:
http://content.teldap.tw/exhibi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