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012

快樂經濟學:快樂是因 工作是果

在你的工作中找到快樂,我們是為夢想而工作,不只是為錢而工作。
有時想想,人們從學校畢業,若要做到退休,可能要工作四十年,如果這四十年在工作中無法找到價值,將是一件痛苦無比的事。

為什麼企業中有許多「三等人」(等吃飯、等下班、等退休)?他們不快樂,工作起來當然不夠起勁。

就以當老師為例吧!老師可以為鐘點費而教書,也可以與同學一起快樂成長而教書。前者的願景是鐘點費,後者的願景是關係,根據我的觀察,以後者為願景的老師,比較快樂而有活力。

企業講求的願景不就是一種工作的意義?而快樂的工作環境往往也來自於同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

辦企業,也可以辦得很快樂。一個快樂的員工,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工作起來,也更賣力。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員工在工作時很混,但是週末做義工時卻很賣力,因為前者只有金錢上的雇傭關係,而後者是人們找到生命價值感的地方。

我聽過一位賣保險的業務員,他說如果他在賣保險服務時,看到的只是錢,就沒有辦法「真誠」的服務,而且最後會賺錢賺得很累,並有職業倦怠的感覺。

他常常提醒自己,自己不是賣保險的業務員,而是幫客戶解決問題的義工。當他的思想由佣金轉向人生的意義,他比較快樂,奇妙的是,客戶數目不減反增。

多年前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聖吉( Peter M. Senge),曾經提出「共同願景」的概念,認為企業要找出員工共同的工作意義,讓工作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更有意義的目的。

像是同樣是兩位建造教堂的工人,第一位想到是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後者想的是我正在參與建造世界偉大的教堂,顯然後者在工作上會比較快樂,工作起來也會比較賣力與盡責。

如果你去過西雅圖,就會發現有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叫派克魚市,它著名的原因不只是新鮮的海鮮,更在員工快樂工作的氣氛,你可以看到魚市員工以快樂的態度在工作,將工作當作玩樂,每個魚販都笑容滿面,歌聲不斷,這種歡愉心情也會感染給遊客,讓遊客流連忘返。

如果你是位魚販,你賣魚是為了混口飯吃,還是將鮮食與歡愉帶給客戶?選擇不同的願景,就會有不同的態度。

原來,一般企業講求工作是因、快樂是果。快樂企業。則相反,快樂是因、工作是果。我選擇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