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2012

台灣人才請大聲說 Yes,I can!

人才如何養成?職場中的千里馬與伯樂如何相遇?嬌生集團(J&J)全球召募顧問Judy Lee的熱情分享,引爆你的志氣、霸氣、激情

想要培養能力?嬌生集團(J&J)全球召募顧問Judy Lee認為工作是最好、最直接、最豐富的學習機會。以國外的MBA教育為例,他們在挑選學生時最重視的便是學生的工作經驗。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分享、討論,不僅是紙上談兵,還要以彼此的實戰經驗形成加乘效益,這才是真正的MBA教育可貴之處,連教授都要跟學生學習,共同成長。

因此,在職場上接受、認同你的公司及工作,不斷學習儲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職場千里馬不是一夕養成,想要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千里馬」,除了個人人格特質外,還有很多硬實力及軟實力的基礎,需要透過工作歷練逐漸成熟。而近年來,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數愈來愈少,這對於軟、硬實力的培養,是否有所影響?一線之隔的海峽對岸,人才的養成已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值得你我省思。

台灣人才習慣待在「舒適圈」,缺少「大志氣」!

Judy Lee特別強調每位工作者都應該在工作中主動、積極學習與爭取發揮表現的機會。以多年來在美國及大陸招募人才的經驗,她憂心地表示,台灣年輕人普遍缺少大陸年輕人的「霸氣」與「雄心壯志」。她在大陸六大名校演講時,總是場場爆滿,大陸年輕人求知若渴,也常在會後與她有很多的交流及發問;她總是與年輕人分享「人要有大志氣、霸氣與激情」和一種大聲說「Yes,I can!」的精神

1993年Judy就到大陸工作。當時是負責招募專業人才而非校園新鮮人,那時候的大陸專業人才素質普遍還未到位;2008年起,J&J把在美國招募優秀商學院學生的經驗移植到大陸,迄今招募了許多優秀的高校學生,許多人的表現是遠超公司的期待而且令人讚賞的(amazing)!如今,大陸海歸的人才很多,本地的人才幾乎在各個階級都可以自給自足了,不太需要求助外國人才的來源

大陸人才有「贏」的志氣、「全拿」的霸氣。他們像海綿一般快速、努力的學習,由於一胎化政策的結果,每個年輕人身上至少背負著六個家人的期待,競爭力強、僧多粥少搶機會,惟有「強出頭」才能爭取到好機會,否則很快就會在浪頭上被淘汰。

大陸年輕人的韌性極強,可以從一些年輕同事身上感受到。Judy曾招募一位僅畢業兩年左右的大陸年輕人,工作幾年後被調到美國工作,雖然因人生地不熟,困難重重,但是他總在給Judy的信中不斷強調「不要擔心我,我會克服困難的,我一定可以的」,他從不放棄;靠的就是緊握住機會,不輕易鬆手「Yes,I can」的霸氣。

國防役阻礙了國家人才的長期發展?

反觀台灣人才,普遍而言心態保守,喜歡待在舒適圈,害怕未知、不明和失敗。因此,Judy特別喜歡問別人失敗的經驗,若能從失敗中獲得啟示,不要犯第二次錯誤,就會成功了。但是,台灣父母總是對兒女太過保護,希望兒女一路平順安穩;政府也因太多保護主義限制國外人才在台工作,讓年輕人無法深刻體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競爭,這種沒有感覺的事情是很可怕的!太過安逸的環境,溫水煮青蛙般消磨了台灣人才的競爭力,也讓他們普遍缺乏「大志氣」

像是長達四年的「國防役」,很容易讓有些年輕人為了減短服兵役期限,甚至保障四年的工作機會,使他們喪失了出國再深造的熱情及長遠的目標。這種作法無異是阻斷了人才的長遠發展,「人才長期的發展」實在是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功。若是優秀人才求學畢業後只能和宏達電、台積電的同事比較,沒有看到不同國家的人才,就無法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

「專才」等於「人才」嗎?

「專才」等於「人才」嗎?台灣絕對有能力培養出專才,但缺乏國際視野的專才佔大多數的話,我們的國家競爭力就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

J&J在1986年就有一個「IRDP」的專案: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 and Development Program,主要目的是協助全球J&J公司(除了美國以外)招募到海外留學的學生,給他們適合的工作,使人才返回自己的國家工作。J&J看重這些海外留學生的國外求學歷練。

Judy認為,當一個人遠渡重洋,離開舒適圈到國外求學,會有三點不一樣的收獲:首先,「信心」,由這一兩年經歷到的衝擊、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而來;第二點,「心態」以不同的觀點看人事物;第三點,「建立人脈」,這往往是人成功的關鍵因素

Judy表示所謂的「人才」,看重的兩個特質便是全球化的經歷與視野:「Global profile」與「Global mindset」。雖然在國外僅短短兩年的求學歷程,但單槍匹馬離開家鄉,從一無所有開始,除了必須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還得把書讀好,這就是一個獨立生活、尋找解決方法的磨練;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聽見不同的聽音與看法,也同時開闊了自己的心胸及視野。在不同國家工作的經歷同樣可以加速人才全球化視野的培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