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2

社論:「一個月拚經濟」是天大的笑話


馬英九總統最新民調滿意度只剩十三%,加上不信任度亦高達六成,顯見執政者之治理既無能又欠缺正當性,已出現重大執政危機。而馬總統為了挽救政權之傾覆,乃指示內閣要在一個月內推出有感政績,似乎刻意展現魄力,意圖給外界一新耳目之新觀感,然而,這項「一個月」拚經濟的「聖諭」,不但遭到在野黨的訕笑,更被執政黨立委質疑不是神話、是笑話

坦言之,民眾對政府施政不可能無感,差別在於是感到幸福或痛苦。而馬英九民調滿意度直直落,即意味多數民眾感受到的是痛苦。而紓解民眾的痛苦,轉而感到幸福,這是何等艱鉅的改革工程,欲在一個月內完成,簡直是天方夜譚。其實,要解決台灣經濟困境,可分短期與長期措施,例如應付歐債危機,必須服用救急之特效藥,先求退燒,暫保病況不會惡化;而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有如改善體質,應該經過長期調養,規劃出新的方向,才能走得更遠,更加茁壯。所以那種一個月內要如何、如何的話語,純粹是政客的牛皮與口水,毫無意義可言。

吾人批判馬政府振興經濟的能力,往往會被其御用文人、親信、幕僚扭曲為意識形態的偏見,刻意抹煞馬政府的努力,然而,最近立法院預算中心針對一○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提出的整體評估報告,無論就短期振興方案,或長期的產業結構、財經政策均提出深入的分析與批評,與我們之觀點大抵吻合,在此值得勾勒其重點,分享國人。先就短期振興方案而言,行政院去年十二月通過「經濟景氣因應方案」,提出「穩金融、平物價、增就業、促投資、助產業、旺消費、拚出口」七大策略 ,以及九月初提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列出「推動產業多元創新、促進輸出拓展市場、強化產業人才培訓、促進投資推動建設、精進各級政府效能」五大方針,以加速我國經濟體質再造。吾人早已點出這些方案乃舊有措施拼湊而成,了無新意,果然預算中心之報告對之亦有相同的批判。對「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它直率批其執行逾半年,因多為既有業務,且執行進度未如預期,提振低迷經濟之成效不彰;對「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則稱內含廿五個工作重點及七十八項細項,項目重複,且多屬各部會現行推動政策,未能聚焦重點項目,也未見有效區隔。若仍未能具體落實,恐淪為無感政策。

其次,它更深入探討當前台灣經濟困境之病灶,主要論點與我們在過去社論中一再痛陳者相互呼應,尤其台灣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國內投資不振、產業結構僵化,導致國內就業機會並未伴隨經濟成長而增加,以及我國薪資水準長期未明顯增長並遠低於鄰近國家,皆有精闢分析。台灣實質薪資與就業機會並未隨GDP增長而增加,主要是海外生產比重逐年攀升,國內投資不振。依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至一百年已達五十.五二%。而國內投資也相對不振,八十至八十九年期間,國內投資平均成長率約九.四四%,九十至一百年間,平均成長率僅為二.四五%。而去年外人直接投資甚至排名世界倒數第二,成為負值。對照之下,平均薪資成長率方面,八十至八十九年間,經常性薪資名目年增率尚有五.六二%之水準,到了九十至一百年間,僅剩○.八二%。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經濟陷在薪資與就業機會成長停滯的狀態。二○一○年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之比率四十四.六五%,比十年前占GDP之比率四十八.○四%為低,顯見我國受僱者未能合理分享經濟成長之果實。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國製造業大量外移,外銷接單逾半在國外生產,加上國內產業未能提升研發創新之附加價值,而GDP增長之主要部分仍在出口,導致經濟成長未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與薪資成長。這些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面對它、扭轉它,卻奢言一個月內拚有感,不啻只是空談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