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2

減重及運動防代謝症2撇步

防治代謝症候群其秘訣在於「減重」及「運動」,若能減少5~10%的體重,代謝就會得到改善。天主教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鍾明敏醫師,要減重就要少吃多動。

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與國人十大死因中前五名的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診斷與治療介入,可做為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早期預防與保健。代謝症候群的診斷包括腹部肥胖、血壓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空腹血糖值上升。如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高血壓≧130/85毫米汞柱;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女性<50mg/dl、男性<40mg/dl);空腹血糖≧100mg/dl等五項中有大於或等於三項危險因子,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中,比較早出現的是腹部肥胖及血脂異常部分,血糖異常出現較晚,血壓則受多方因素影響變異較大。

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將來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發生率約2~3倍,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約3倍,死亡率也會增加2~3倍。而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糖尿病又會增加腎臟病的風險。再者,台灣人相較於全世界是屬於較易得代謝症候群的體質,中研院研究顯示,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下(相同的身體質量指數),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三酸甘油酯的流行率比白人高。幸運的是,代謝症候群是一病前或疾病較初期的狀態,預警我們健康亮起黃燈,若介入得早,可以預防之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發生。

少吃也是有秘訣的,原則是高纖、低糖、低油,特別是要避免動物性脂肪、反式脂肪酸;另外,要小心隱藏高熱量的食物,如過多的水果、果汁、醬料及含糖飲料,常不知不覺就攝取過量還覺得吃得很少。運動的時間則根據是要達體適能的目的、控制血糖或減重而有所不同。若要達到減重,則需每次45-60分鐘,一週4-5次的運動量才夠。

但隨著年齡增加,不只是代謝症候群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也會增加,下背痛及膝蓋腳踝關節受傷的症狀,都會進而影響運動的意願,而澳洲研究證明,不論是在水中或陸地上做運動,都能改善獨立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質。此水陸雙軌運動復健課程,利用水對身體提供良好的支持與保護,讓患者運用水的浮力、阻力及物理復健的技巧,得到運動復健的效果,又可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