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代人需要「俯瞰力」?
首先我想談談一件事。
在寫作這本書時,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了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巨大災害。
地震與海嘯這些狂暴的大自然現象奪走了數萬人寶貴的生命,並以壓倒性的能量摧毀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斷捨離是在住處這樣的場域裡,透過物品來整理日常的工作。而幾十萬人原本所擁有的這些大前提,卻在一瞬之間分崩離析。許多日本國民儘管倖免於難,卻也只能透過媒體,茫然失措地看著這副情景。
接踵而來的,是地震與海嘯所引發的福島核能發電廠事故。許多人現在依然被迫過著艱困的難民生活,而輻射污染不僅是影響健康,也使民眾對於當地物產心生疑慮,分區停電也造成各種混亂,可以說是問題重重。
這場歷史性的災難,使整個日本蒙上了一層陰影,籠罩在一股說不出的不安之中。
三一一以後,日本來到了關鍵轉捩點。
俯瞰力是透過斷捨離得到的能力。
身為日本人之一,目睹這場大震災,我再次感覺到這本書的主題──「俯瞰力」的必要性。
首先,斷捨離是將住處中「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事物除去,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喜歡上原本的自己,並且「發掘」出原本的「自我」。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回「自我肯定」的「感覺」。前作《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的主題是透過「整理」來重新審視人與物的關係,並藉此愛上自己,發現快樂生活的重要性。
而這次的主題則是:透過斷捨離得到的「能力」=「俯瞰力」。
自從前作出版以來,我收到來自實踐斷捨離的讀者眾多的迴響:
.對於物品,不只是要或不要,我也能夠分辨出自己與它的關係是否合適、舒服了。
.待在房間裡的時間變得充實,我變得喜歡自己的家了。
.斷捨離也可以應用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上,不會再浪費無謂的勞力了。
.覺得活得輕鬆多了。
.人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美好變化(結婚、換工作、重修舊好、正向的離別等等)
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從早到晚不斷地接納物品。我們短視近利地成天與物品格鬥,逐漸疲於奔命。我們把物品奉為上賓,卻沒有發現自己過得拘束不自在……
透過斬「斷」不必要的物品流入,「捨」去形同雜物的物品,我們可以脫「離」受物品束縛的狀態。「斷」與「捨」這兩種行動(doing)的反覆,會帶來「離」這樣的狀態(being)。這個時候,無論在物理或精神上都會產生重大的變化,「俯瞰力」就是這個時候的「觀點」變化。我們會從以物品為主的短視觀點,轉變成以「我」為軸心來正確掌握空間(整體性),並更一步發展為深刻的洞察、高度的觀點及寬廣的視野,俯瞰力就是這樣的力量。結果我們能夠得到的,是自我受到強化,不再計較幸與不幸,過起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只要實踐,自然就能親身體會到。而本書便詳細地解說了該如何有意識地學會俯瞰力,以及俯瞰力的機制、訓練法及效用。
使「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同時變得調和有序,是斷捨離的精髓所在,也就是所謂「『看不見的世界』的斷捨離」,這也是縱貫全書的主題。
我將透過各種實例,從人際關係這個「看不見的世界」的斷捨離開始(第一章?「人」之章?),然後經過培養不再計較幸與不幸、自在生活心境的俯瞰力這「更深秘的世界」(第二章?「俯瞰」之章),再透過重新整理「看得見的世界」這個「場域」,來考察斷捨離這個生命機制(第三章?「命」之章?)。
此外,延續前作,我也在各處插入了可重新檢討人與物品關係的小提示,還有可以提升熱忱的思考竅門等等。
在斷捨離中,物品被視為「有它會很方便」、「沒有它會不安」的對象,但也可以代換為「不安」與「執著」。
只是現代,媒體總是充斥著煽動民眾不安的資訊。電視節目裡,主持人與專家都一本正經地傳遞出沒有「結論」的資訊。不光是流言與風評,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堅定的信念,那麼就連官方公布的資訊,都有可能擴大我們的不安,這就是我們身處的環境。
大自然的災害、經濟的混亂和核能問題,迫使我們與無法捉摸的對象對抗。我們或許還得在這樣的狀況籠罩下過上好幾年。
而為了在這樣的時代生存下去,我們還是應該向我們的內在尋求力量,而非向外尋覓。
為了這個目的,斷捨離所採取的方法,徹頭徹尾都是透過物品來達成。藉由整理這樣的訓練,引導出「場域」的力量,輔助我們的生命發光發熱。希望能夠利用藉此得到的俯瞰力智慧,有意識地、自在地、果敢地度過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