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12

蘋果論壇:期盼大稻埕文藝復興

上周末,有一場「1920變裝遊行」在北市大稻埕上演。扮裝人物有卓別林、香奈兒、柳宗悅、徐志摩、林徽因……,負責人周奕成表示,由於「台灣文化協會」是1921年10月17日成立於大稻埕的靜修女中,所以他往後每年此時都會持續這樣的變裝活動。

活絡大稻埕,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空間規劃的用心。就歷史意涵來談,1920年代是爭鳴歲月,從紐約、倫敦、巴黎、柏林,到東亞的上海、東京、台北都洋溢著文藝實驗區、左翼社運實踐路線,殖民期的台灣人勇於投入世界懷抱,且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即使歷史告訴了我們:1920年代的繁花簇錦,一進入法西斯和史達林極權夾擊的1930年代,大地瞬間千里冰封,文明慘遭蹂躪。
然而,1920年代留下的文化資產,即使百年之後依舊歷久彌新。
也讓我們驚覺,此時此刻頗有1920年代的Fu,小心1930年代的佛地魔復活,不可不慎!

黨國體制摧殘文明

再就空間的角度來沉思。1920年代的大稻埕是本島有志有識之士麇集處,它相對於日本殖民者聚居的城內,形成一種文明的張力,即使戰後初期亦能維持飽和的能量。
可惜,戰後在黨國體制的摧殘下,大稻埕形塑的文明張力虛弱了;而愈來愈高調、虛矯的東區文化,就和天龍國的意象一樣,和廣大台灣人無涉了。
所以,復興大稻埕不僅於觀光經濟層面,更是重新喚回台灣人的自覺自信心。時值價值崩壞的黯淡時光,如何讓大稻埕再現文藝復興,對台灣有心者而言,就是重組歷史與空間想像力的嚴酷考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