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5

失業的世代


臺灣在22K風暴襲擊下,低薪問題成為各界討論焦點,事實上不單是我國,歐美日韓等OECD富人國均有日趨嚴重的青年就業問題。目前各國青年失業率,已是成年人失業率的3倍,愈來愈嚴重的青年失業現象儼然成為全球通病。

國際勞工組織的資深顧問錫金斯認為,青年明顯身處在比成年人更高風險的就業結構之中。近期的「經濟學人」指出,全球化下青年的勞動失業情況日益嚴重,整體青年失業人數之巨,逐漸衍生出「失業世代」的話題。報告並指出,全球年輕人失業情況嚴重的主要肇因,一為西方國家職場工作機會未被創造與中高齡者延後退休效應,促使青年就業參與空間更為嚴峻。其二為各國在勞工市場功能不彰的效應下,缺乏提供工作機會補充至勞動市場的量能,致使諸多國家職場產生逐漸萎縮之疲態與現象。隨著各國青年勞動失業現象的加遽,多數福利國家皆認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良方,便是持續經濟創發與成長與就業機會之創造。此為現階段的臺灣,所相對忽略的。

近來OECD的調查指出,青年高失業率的主因為青年對就業市場不熟悉、就業準備不夠及產業結構與人力供給之間有落差等因素。而各國行政部門為補足學校與職場落差與不足之處,無不針對青年就業的弱勢特質與問題,陸續推出協助青年從校園接軌至職場為主軸之計畫方案。

除就業參與困境之外,青年的低薪化現象亦為本文之討論議題。根據勞動部去年調查發現,臺灣15到29歲青年勞工平均薪資僅27425元,較7年前首次調查時縮水1931元,減幅高達6.6%,創歷年調查新低。其中有近64% 約109萬名青年月薪未達3萬元,使得「青貧族」比率劇增;更令人扼腕的是,7年來的消費者物價漲幅卻高達9%。低薪化的現象主要源自,青年就學比率偏高,故從事非典型工作如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比率逐年增高。台灣青年世代在勞動市場的就業處境,不僅需面臨非典化導引、高失業及重複失業之風險威脅外;青年失業者淪為長期失業者之比率亦逐年攀升。然至今政府部門對於青年在職場邊陲化困境之輕忽與解讀,可能促使政策方案與資源產生錯置的現象,此將造成青年高失業率之持續。

面對青年勞動就業與低薪之困境,本文建議下列幾點改進方向:(一)儘速彌補青年學用落差的現象:顯示青少年求職者擁有之技能與就業市場需求面之期待有所落差。因此減低供需雙方對就業能力認知的落差將更為重要;(二)強化與職場的橋接:例如從澳洲對於青年的橋接計畫指出,青年明顯與職場當中的連結相當不足;因此,政府應提升職業與技術教育,並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如師法德國推動技職/學徒制之雙軌,強化雙軌旗艦計畫之執行與制度連結機制,提升青年與職場之間的橋接成效;(三)強化青年對職場的就業資訊之瞭解;以減低青年受到退休年齡延後的衝擊;(四)減緩青年易落入非典型勞動參與;避免青年落入薪資低落化,進而產生工作貧窮的現象;政府更應從宏觀視野逐步引導產業進行轉型,改變低薪化的結構困境。並應於轉型陣痛期間,透過積極產業結構調整之協助,改善供需落差來帶動薪資調整;(五)減少青年就業穩定性低及高度流動之現象;以減少青年族群成為怯志勞動者及長期失業之困境。協助青年擺脫「22K」的流沙,在競爭職場中展現其個人的勞動價值;(六)重新調整國內高教政策,避免高學歷低就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臺灣1993年到2013年20年間,大學部畢業學生從28萬遽增到103萬,碩士從3萬增加到18萬,而博士更從7千8百人增加到3萬2千人。激增的高教畢業生在初次尋職過程倍受磨難,更有投遞履歷百封,卻未曾受任何青睞的案例。因此尋職過程,除需注重專業化養成之外,更應注意教育內容是否符合勞動市場之需求。

最後,現今台灣有近3成的學生來自低收及中低收入戶之貧困家庭,這些同學須仰賴就學貸款及打工來維繫其所需之費用。使其尚未步入職場,便背負諸多債務。至於近幾年來的遊學打工是否得以協助青年擺脫宿命?更成為頗具爭議的話題。現今臺灣青年的勞參普遍存在著工作所得低落、環境不佳及缺乏保障等高風險;為規避上述風險,更應創造多元工作機會之選擇,藉以穩健青年職場參與的步伐,強化其就業力與厚植人力資本,這些將是青年穩定就業未來重要之思考與出路。

馬財專中正大學勞工系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