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015

當初一副若不與中國簽服貿、貨貿協議,一旦中韓FTA上路,台灣產業末日將至之惶惶狀,如今,中韓FTA完成簽署,優惠降稅的範圍有限,時程亦拖得很長,對我衝擊甚微,恐嚇牌令人備感可笑。

九合一選舉前夕,馬政府全面啟動宣傳機器狂打經濟恫嚇牌,尤其誇大中韓即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將重擊台灣石化、面板、工具機、汽車四大產業,產值六千五百億元,以此凸顯推動服貿、貨貿的急迫性與必要性。然而,當初一副若不與中國簽服貿、貨貿協議,一旦中韓FTA上路,台灣產業末日將至之惶惶狀,如今,中韓FTA完成簽署,優惠降稅的範圍有限,時程亦拖得很長,對我衝擊甚微,恐嚇牌令人備感可笑。

馬政府上任近七年,無能已是定論,更嚴重的是,其錯誤政策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卻由於終統意識形態的侷限,蒙蔽其對傾中後遺症的認知,仍以「大是大非」、「歷史定位」等冠冕堂皇之說詞遮掩過錯,執意將錯誤路線硬幹到底。故而,在僅餘的任期,馬總統仍未把握最後機會反躬自省,好好推動改革;卻反其道而行,一再表態仍將推動服貿、貨貿,完全背離民意,也傷害台灣的利益。但中韓FTA內容的曝光,凸顯馬的恫嚇牌只是一場騙局,連帶使其兩岸經貿政策走向失去了合理性與正當性。

當初所謂中韓FTA將造成台灣六千五百億元的損失,最重要的假設是:中韓兩國全面調降進口關稅至零關稅,但此一假設在內容揭露後完全不成立。一、在汽車部分,多數汽車及其零組件排除降稅,少數汽車關稅分五年降低關稅至二十二.五%,顯見這部分中國是寸步不讓,所以台灣汽車業者認為衝擊不會太大;二、面板前八年不降稅,第九年、第十年,分兩年降到零,換言之,中韓面板的零關稅要十年後才會實施 ,如此長的時間,我面板業必可先行調適,提升競爭力;三、工具機幾乎排除降稅,只有少數分五年降稅三成或分二十年降為零關稅,目前我工具機的最大競爭對手是日本,韓國工具機多數被排除降稅,對我根本不構成威脅;四、石化業,台灣出口主力的PVC,關稅將分五年自六.五%降為四.二%,其他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也都降幅有限。由此看來,中國簽署FTA的目的在於扶植國內產業,擔心韓國企業強大競爭藉著免關稅的優勢橫行中國市場,因此給予韓國的關稅優惠有限,而且承諾實施時間太長,有些甚至到達二十年,徒具口惠而實不至的象徵作用。難怪此一協議內容出爐,我產業界根本都不在乎,而財經官員亦坦承衝擊微小。

事實上,我們並不反對台灣經貿全球化,但絕不能用山寨版的中國化來頂替。馬總統至今猶在辯解他的傾中並非嚴重依賴中國,然而,台灣出口中國金額占出口總額四十%,對外投資也都在中國,海外生產比達五十三%,絕大部分亦在中國,如此情況竟然還說不嚴重,實在令人搖頭。我們亦贊成多簽訂FTA,尤其優先加入區域型FTA,強化台灣與全球經貿網絡接軌。而目前與我關係最密切,即將形成的三大區域FTA: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AEC(東協經濟共同體),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七兆九千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的四十二%。我國的策略應是優先爭取加入TPP,因為它由美國主導,不會刻意阻撓台灣,獲准加入的成功機會較大,而RCEP是中國帶頭,必然以主權問題刁難我國,加上我與AEC一向疏遠,因此TPP乃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況且,這三個區域FTA成員重疊甚大,我若加入TPP,實質上也等於進入RCEP、AEC。

經貿是我立國的根本,如何開拓市場,使台灣產品行銷世界,以提升國力與國人生活水準,乃是施政之要務。而商品的競爭,關稅固然是重要一環,但技術與創意,才是致勝的關鍵。例如蘋果的iPhone、iPad系列產品,即使課以高關稅,各國消費者仍趨之若鶩。因此,台灣提振經濟的不二法門,是發展具競爭力的產業,可惜馬總統心不在此。他的最後反擊,仍是站在全民的對立面,向中國全面傾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歷史將會記下這位昏庸的統治者為台灣帶來的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