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5

大學擴張 大夢一場

薛承泰

兩則人口相關消息,一是內政部發布去年生育量,突破廿一萬比預期好,是民國九十九年(虎年)歷史新低以來,僅次於一○一年(龍年)的生育量。另一是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為了因應少子女化趨勢,教育部要求減招並提高師生比。

政府曾規畫一○一年後的十年,以平均每年十八萬的生育量做為政策目標之一。近年來,生育量年年突破十八萬,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群爸媽為六十五至七十二年出生的人,這批人口數量超多(平均一年四十萬人),只要總生育率能維持一人以上,要達到廿萬並不難。可是今年開始,生育年齡人口群,逐漸轉到七十年以後出生的,即便生育率維持不變,未來要出現廿萬生育量並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六十五至七十二年次的爸媽,正好就是廿年前學生,當時教改喊出「廣設高中大學」口號,何嘗不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面臨激烈升學競爭,教改才會遍地開花;於是,父母為他們的子女走第一次上街頭,將高教推向了擴張之路,並要求政府為升學管道的不暢通,為考試領導教學扭曲教育宗旨來「認錯」!

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出現了一六四所大學院校,密度堪稱世界之最!廿五至卅四歲具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比率扶搖直上,不僅領先西方國家,更搶下了世界第一;這段時間,台灣競爭力卻未相對提升,就算是有五年五百億加持,擠入世界百大勉強有一個!

其實,自民國九十五年升學率幾乎衝到頂,此後招生不足現象,即開始破口蔓延。去年,高鳳技術學院是退場的第一槍。教育部意識到趨勢的嚴峻,若不處理,未來十年台灣大學真的會崩盤!用淨在學率七成來估算,十年間大學新生,三成空缺一點都不誇張!

可是,在全國校長會議中,有校長認為教育部不宜干涉招生、規範師生比或學費,因為人口趨勢形成的市場,就是最好的檢驗。這樣的論述,對富有盛名大學來說,是理直氣壯,然而,對過去一、二十年高教擴張期誕生的院校,則是如坐針氈。對教育部來說,不能坐視崩盤真的發生,因為那不是學校經營成本的考量,而是社會與國家成本的顧慮!

於是,政府呼籲加速大學國際化,提升國際學生比例,對內部市場形成瓶頸的台灣,的確是一個解套。很不幸,不是每個大學可以做到,對於有招生危機的學校,更緩不濟急。

因此,如何朝就業取向培養專業,和產業界建教合作,或許還能殺出一條活路。教育部應更積極些,將過去普及式大學評鑑,改為申請制評鑑,鼓勵大學朝向專業化特色發展,只要通過評鑑,教育部即應提供協助,未能通過者由市場來決定其未來。

大學並不等同就業訓練場所,可是,當大學和產業發展或職業結構脫節,如何吸引學生呢?大學畢業生若缺乏就業力,又如何能發展自我呢?

近年來碩博士報名人數的銳減已是警訊!鑑於此,教育部也呼籲大學科系限縮與調整。可是,學校內部可依憑的調整機制,猶是教學與同儕評鑑,於是討好與媚俗之風,學術裙帶與壟斷資源之症,又將左右其發展。

看來教育部能著力之處不多,為因應人口趨勢要求大學「限」、「縮」、「退」,最後都可能適得其反;教育部不如以鼓勵轉型,來取代限縮發展,不要讓大學只看到棒子,而沒有好吃的蘿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