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5

貧富鴻溝 何談美國夢?

BBC
格爾達·阿瑟


曼哈頓:多少人曾經在這裏夢想成真?

過去這個冬天,美國東北部地區遭遇史上罕見的嚴寒。五光十色、物欲橫流的紐約城,伴隨著氣溫驟降、是流浪漢人數激增。無家可歸者達到60萬,其中25000是未成年人。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激勵過無數人的「美國夢」,是否漸行漸遠?

曼哈頓。小島上狹長的一個小區。一套公寓的價錢,正如那裏舉世聞名的摩天大廈一樣,越長越高。但是工資呢?可就沒有這樣的勢頭了。所以,現在在紐約,貧富差距是最熱門的故事之一。

熱到什麼程度呢?有點像壁紙,正因為無時不在、有時反而視而不見。

今年冬天,一個天寒地凍的早晨,我出門去做兩次截然不同的採訪。第一個對象是一家慈善機構,故事是流浪漢越來越多;第二個對象是一位獲獎的建築師,這篇人物專訪將在一個經濟欄目中播出。

第一項任務。我來到名叫「時代廣場」的一座大樓外。這座樓的前身是豪華酒店,大廳內仍然有原配的花崗岩樓梯、黃銅飾品。由於年久失修,到了1980年代酒店徹底衰敗。現在經過重新裝修,改建成流浪漢收容中心。

負責該項目的慈善機構專注改建,幫助流浪漢重新自食其力。同時,他們也向流浪漢提供就業培訓、醫療救護、心理諮詢。

紐約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家庭越來越多、增幅增速令人眼暈。許多家庭都是工薪階層,月月工資月月光。這樣的日子朝不保夕。更多的人好像一朝「失足」、就丟掉了棲身之處。

離開大廳,去參觀「客房」。和寬敞、堂皇的大廳形成鮮明對比,客房很袖珍,但是整潔乾淨,配有小冰箱、爐灶,一個小小的水池,還有幾個櫥櫃。客房裏沒有任何花哨的裝飾品,但是,給流浪漢提供的是一張白紙:一個離開寒冷的街頭、重新開始生活的機會。

窗外,紐約「時代廣場」盡收眼底,鮮活亮麗的景色,消費主義的頂峰。巨大的屏幕不停地閃爍,向摩肩接踵的人群推銷著奢華享受。多少人可以買得起呢?

慈善組織的發言人告訴我,很快,他們將著手修建一種新的居住空間:公寓,專門提供給那些還沒有落魄到無家可歸、但威脅步步逼近的那些家庭。

紐約出現「可承受住房危機」(affordable housing),這個詞我們早就耳熟能詳。發言人告訴我,低收入的工薪階層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們希望做的是

在這些家庭「跌倒之前扶(他們)一把」。

參觀完畢,錄音結束。我離開時代廣場、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坐地鐵幾站,到了曼哈頓西側的「高線公園」。這是一個由廢棄的鐵路高架橋改建而成的綠道和帶狀公園。

置身這座空中花園,美麗壯觀的哈德遜河盡收眼底。「高線公園」是紐約最新景點之一,現在,兩側蓋起不少公寓,彰顯奢華設計。
紐約:無家可歸者人數激增

我要做的故事,中心人物是一位建築師。他的強項是在這些高檔公寓內部設計安裝游泳池。在亞洲這很新潮,目前正在紐約流傳開來。
因為項目只完成了一半,建築師在一套樣板房中和我見面。樣板房既漂亮又舒適,衛生間內有壁爐,一面鏡子可兼作高科技顯示屏。

採訪期間,他給我看了藝術家繪製的複式和三層樓頂套房的效果圖。屋內是品味不俗的棕灰色系,高大寬敞的房間,優雅明亮的燈光。窗外是紐約景色。

效果圖美輪美奐,讓人不由屏住一口氣。不過,公寓的價碼也有同樣效果。一室公寓(studio)起價三百萬美元,樓頂套房最高售價二千二百萬美元。

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但是,兩個採訪人講述的,其實卻是同一個故事。我突然意識到,有錢的和沒錢的,分別坐在自己那口井中,很少觀望對方如何生活。但是那天我看了兩口井,其間的差距更像是鴻溝,難以預見如何縮小。

明年,美國人還會更多地聽到有關貧富不均的辯論。競選期間,總統候選人都將大談提高最低工資、提供可承受住房、向佔人口1%的富豪階層增稅。所有這些,根源其實都是一個大問題: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在紐約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歷史上,紐約曾經出現過無數夢想成真的故事。身無分文的男人女人來闖蕩,靠著吃苦、勤勞打成天下。

但是,紐約已經變了,僅有勤勞好像是不夠的。對於許多人來說,梯子的下一階好像永遠也夠不著。
正因為如此,「美國夢」看來好像陷入了深深的泥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