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2012

環境經濟研究的發展

造成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除了人們未能認識自然生態規律外,從經濟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們沒有全面權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只考慮近期的直接的經濟效果,忽視了經濟發展給自然和社會帶來的長遠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把水、空氣等環境資源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償資源”,把大自然當作凈化廢棄物的場所,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和勞動。這種發展經濟的方式,在生產規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時代,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在時間上、空間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到了20世紀50年代,社會生產規模急劇擴大,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密度不斷提高,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大大超過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環境的廢棄物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出現了全球性的資源耗竭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許多經濟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一起籌商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的對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較防治污染的費用和效益,從經濟角度選擇防治污染的途徑和方案,有的還把控制污染納入投入-產出經濟分析表中進行研究。這樣,在 70年代初出現了污染經濟學或稱公害經濟學的著作,闡述防治環境污染的經濟問題。

隨著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開展,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僅僅把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退化當作一種特殊的福利經濟問題,責令生產者償付損害環境的費用,或者把環境當作一種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樣,消費者應該付出代價,都沒有真正抓住人類活動帶來環境問題的本質。許多學者提出在經濟發展規劃中要考慮生態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必須既能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環境負荷。超過了環境負荷,自然資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環境自凈能力會受到破壞,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社會經濟也不能持續發展。要在掌握環境變化過程中,維護環境的生產能力、恢復能力和補償能力,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70年代後期,先後出版了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方面的著作,論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關於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三者的關係,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這三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經濟發展如何遵循生態規律的科學,這同環境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是相同的。資源經濟學是研究整個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經濟問題。環境保護從實質上講也是保護環境資源、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問題,兩者研究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學者認為,這三門學科研究的內容有密切的聯繫,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 又有不同的部分。它們分別研究環境、生態系統和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經濟問題,雖然有一部分重疊交叉,但研究的重點和角度不一樣,各自都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近幾10年來的發展歷史表明,環境經濟分析已經呈現出了各種令人鼓舞的前景,這可以從最近出版的大量教科書、專論、期刊、各種學術討論會以及相關國際項目中得到證實。這意味著環境經濟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加速增長的勢頭也反映了環境經濟分析的豐碩成果。而且,一方面隨著主流經濟學的發展,環境經濟學能不斷從中吸取營養,借鑒其新的理論工具和分析方法,促進自身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如最近10年來,應用新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新貿易理論解釋環境對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博弈論分析全球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鬥爭,以及應用產業組織理論對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環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問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另一方面,正如Deacon.T.R等(1998)9位美國環境經濟學界的著名專家在總結過去幾十年來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趨勢時所強調的,隨著環境管理和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現實需求中的政策問題將為環境經濟學的不斷發展提供持久的推動力,使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隨著現實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Sterner和Bergh(1998)受《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期刊編委會的邀請,對環境經濟學的最新進展做了總結,他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內,以下內容將是環境經濟學重點:

  (1)環境價值評估。環境價值評估理論近年來在環境經濟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主要的方法包括意願調查法、享樂價格法、旅行成本法、生產函數法等。儘管在理論與實踐上還有不少爭議,但其在環境決策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另外,將環境評估納入國民核算體系的綠色賬戶研究也是今後研究的重點之一。

  (2)全球背景下的環境經濟分析。與封閉經濟模型不同,環境問題的國際維度分析主要涉及跨境與全球環境問題治理以及對外貿易與環境的關係這兩個方面。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備受關註,一些經濟模型如博弈論模型已用來解釋合作與非合作情況下的全球環境決策行為。費用效益分析也被應用於全球環境政策。在全球化進程中,貿易與環境的關係也日益密切,並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也將逐步增加。目前人們的興趣主要在於構建能解釋專業化模式、生產與市場關係、政策反饋效應等方面的模型,包括把環境因素引入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分析中。另外,人們普遍認為在研究環境——貿易相互影響時也應考慮地區差異、技術創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特性等因素。

  (3)空間維度的環境經濟分析。環境問題的空間維度常常被環境經濟學家所忽略,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關於這一領域的研究有大量工作可做,特別是跨學科背景下的研究。如結合自然科學、地理學、生態學的研究,在這些學科里,空間模型是普遍的。與空間有關的環境問題如非點源污染、土地使用、城市環境、交通運輸與地理位置選擇等領域將會成為研究重點。

  (4)生態稅改革。徵稅是環境管理中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目前在歐洲國家開始普遍推行所謂“生態稅”改革的政策,就是將徵稅的基礎逐步從勞動力轉向能源利用和環境污染治理,這一轉換過程被認為能產生環境改善與減少稅收對經濟扭曲的“雙贏”的結果。因此,有關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正在並將繼續成為環境經濟學的重要研究主題之一。

  (5)一般均衡分析的應用。很明顯,環境經濟學使用很多的分析方法來描述、預測、分析某一問題的經濟——環境特性。這些模型通常具有不同的技術結構(線性與非線性、靜態或動態),模型的普遍性、精確性、現實性也各有側重。由於環境問題之間往往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譬如,在道路交通環境問題中,交通阻塞、事故、廢氣排放與雜訊等就是相互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對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綜合考慮,以運用各種政策工具達到最優環境效果等方面,—般均衡分析方法將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