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2012

一國兩制的香港被新加坡超越 政治內耗 經濟政策失誤 貧富差距擴大

回歸中國後,一國兩制的香港雖有中國的龐大經濟腹地,但經濟發展卻已被新加坡超越!香港敗在賭場,還是匯率政策?對中國內地過度依賴、產業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流動性減弱的香港,值得台灣借鑑。

香港回歸中國十五年,如何觀察與評價?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而且有中國大陸的龐大經濟腹地,但是經濟發展卻已被新加坡超越,這可能是一個很有趣的切入點。
一般人以為,中國大陸每年八%至十%的GDP增速是全球最快,沒想到,新加坡在○五至一○年間,某些年份的GDP增速便達到一五%。更想不到的是,比香港人口少二百萬的新加坡,不但在人均GDP超過香港,連總產值也超過香港。

輸了怪賭? GDP會說話

輸在匯率! 看經濟競爭力

二○一一年,新加坡人口五一八萬,GDP高達三千億美元,人均GDP近六萬美元;同年,香港人口七一一萬,GDP近二千五百億美元,人均不足三萬五千美元。不過,有港人說,新加坡是靠賭才超過香港,若香港當年接受開賭提議,新加坡的賭場哪有人去?果真如此?
投資四十四億美元興建的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娛樂城,一個季度可望達到盈利約六億美元;拉斯維加斯集團斥資五十五億美元的「濱海灣金沙名勝」也不遑多讓,兩者形成競爭態勢。賭場剛開業時,新加坡政府估計賭博市場將高達四十億美元;里昂證券費希爾的預測更大膽,一一年的收入將達五十一億美元;高盛則預測,一一年的收入可達五十億美元。然而,仔細計算便可發現,若新加坡賭業收入真的有五十億美元,占高達三千億美元的GDP之比重,其實不高,靠賭業之說並不成立。
也有人說,新加坡幣匯率增強,是超越香港的一個重要原因。○九年至一一年這三年間,星幣兌美元升值一成;而自港元實行聯繫匯率政策以來,兌美元匯率則基本維持穩定,聯繫匯率雖使港元穩定,也給香港經濟帶來相當多負面因素。
但許多經濟專家指出,星幣升值不是說升就升,而是有經濟競爭力做基礎。
星幣持續升值的確是新加坡經濟過去兩三年增長較快的主因,而新加坡自由的移民政策以及推動生物醫藥等新產業也取得成功。星、港皆缺資源,但眾所周知,新加坡的石油加工和轉運很成功;而若沒有生物醫藥推動發展,新加坡便不可能坐擁多元化經濟。
不管如何,如果新加坡只靠賭業,新加坡就也只是擁有兩個賭場的城市,比澳門還不如。

歐美深度衰退 出口減少

產業發展失衡 轉型緩慢

事實上,香港回歸十五年,經濟不是沒有增長,但是增幅不敢恭維,還比不上美國的平均增幅。二○一二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增長只有○‧四%,是二○○九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低水準。歐美經濟的波動對香港出口造成的影響,需求減少。若歐美經濟再度出現深度衰退,香港經濟將面臨衝擊。
從二十世紀六○年代開始,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八十年代初,香港確立了亞太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日益鞏固。但是香港在回歸後,經濟發展結構不合理越來越凸顯,甚至畸形化。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基本經濟結構過於偏重地產、金融等少數服務業,造成產業發展失衡、經濟轉型緩慢、泡沫化風險增大,香港經濟依靠內部增長需求帶動效應乏力。
近年,香港賣地收入幾近占到政府年度總收入的三○%。香港經濟的產業結構,以就業人數計算,服務業所占比重從八○年代初的四七%增至當前的八七‧五%,製造業則由四一%降至四%;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計算,服務業比重由七四%增至九二‧六%,製造業由一七%跌到一‧八%。因此,造成香港經濟「空洞化」現象。

政治利益交織 內耗嚴重

社會階層固化 分化加劇

在政治上,回歸十五年,香港民主政制發展基本向前,香港的民主、法制、自由等核心政治價值觀念得到維護,香港的基本政治格局形成。但民主化的進程在推進,同時也使政治生態複雜多變,政治爭拗不斷,特區政府管治權威削弱。在多起經濟、社會問題上應對失當、管治失效,引發民眾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嚴重不滿。加上近年香港社會矛盾深化,社會流動性減弱,社會呈現碎片化狀態,社會議題、民生議題普遍呈現泛政治化傾向,嚴重影響政府施政效率。
另一方面,香港各種政治利益交織,政治內耗愈加嚴重。政府、立法會、政黨各種利益交織、交叉,加之政治理念的差異,各利益團體的政治利益關係複雜,各種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以及建制派、反對派內部都出現不同層次的分裂。近期一些事件對香港的廉潔形象造成衝擊,政府要反思和進一步完善反腐機制。政治爭拗影響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
再就是,在社會問題上,多年來沉積的社會問題浮現。首先,香港階層社會流動性缺失,階層固化。暢通的社會流動性是社會活力的所在。但當前香港社會的分化、對立與矛盾導致社會畸形的撕裂現象出現。香港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流動性減弱,導致社會分化加劇、社會凝聚力受損。
貧富懸殊嚴重的主因在於社會和經濟結構,特別是社會代際、代內的流動性不足。流動性缺失主要表現為社會低收入階層向上的流動性減少。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不公、地產霸權、福利缺失等深層次矛盾錯綜複雜並日益惡化,直接影響香港的安定繁榮。

依賴內地 財富分配畸形

經濟發展 民生未得改善

其次,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沒有呈現正比變化。相關資料顯示,香港回歸以來,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上升了三八‧五%,其中屬社會最上層一○%的住戶收入上升了近六五%,但社會最底層的一○%住戶的收入卻下降了二二%。
經濟發展沒能帶來同步的民生改善,造成民怨累積。二○一一年,香港吉尼係數高達○‧五三七( 吉尼係數是反映貧富差距的數據,介於○與一之間,○‧三以下代表情況良好,○‧四為警戒線,○‧六以上則有可能因貧富分化發生動亂,愈接近一,表示收入差距情況愈糟) ,顯示貧富差距非常擴大。
如所周知,經濟和政治的因素是互相影響的。香港回歸十五年落後於新加坡,主要的因素是香港的領袖治港嚴重失誤,尤其是經濟政策方面。
比較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香港和新加坡的發展路向,就會發現,根本區別在於新加坡不斷致力於產業發展,重視自身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平衡發展,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取得長足的進展,而香港卻依然停留在金融、航運和貿易領域,而這些行業過分依賴內地,以至於逐漸喪失了這方面的優勢。而這種經濟結構性問題,亦導致財富分配畸形,加劇貧富分化進而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這點,恐怕是值得台灣借鑑。
( 作者為香港亞視新聞部高級副總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