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12

全球化的核心仍然是亞洲

經濟全球化(被定義為全球市場的一體化)已經成為了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大趨勢。

然而,近幾年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讓人們擔憂全球化浪潮會急劇衰退。甚至在危機之前,在諸如環境,民主,國家和主權,收入差距和剝削勞工等方面,有越來越多的針對全球化的批評聲音。

然而,宣布全球化結束也是錯誤的。全球化的衰退和保護主義的興起目前為止還沒有徹底發生。推動全球化的核心力量仍然強大。企業繼續依賴於走出本國市場,如今的國家相互依存度比過去要高。

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增長趨勢又意味著什麼呢?答案並不明顯。許多證據模棱兩可。近幾十年內,全球化所帶來的增長大都集中於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然而,和發達國家相比,亞洲以外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實現增長率的提高。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只在最近幾年才開始趕上發達國家。

一個思辨性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亞洲占據發展的主流?亞洲到底具有哪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到底是哪些獨特因素讓亞洲在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表現超過其他地區?

答案似乎並不明顯。許多人把全球化等同於自由市場,甚至是放任自由。但亞洲的快速增長並不基於自由市場。相反,是大範圍的國家干預促進了其增長。盡管和其他地區的政府主導的內向型工業化不同,亞洲的增長策略是外向的,亞洲國家至少在90年代前,在貿易和資本流動開放方面,並沒有完全地參與全球化進程。

許多實證研究指向了外商直接投資對增長的積極作用。但對其他資本流動來說並不是這樣——大量證據表明,這些流動沒有影響,或者是對增長起到負面作用。以前只被用來激烈地批評自由市場的論斷現在也被主流思想接受了。貿易方面,盡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大都表明貿易總是和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然而,實證研究卻沒有搞清其中的因果關系,到底是經濟增長源於自由化和貿易增長,還是收入增加導致了貿易增長。

有一點很明確,全球化對增長的促進仍可能主要集中在亞洲,這也預示了在接下去40年內,全球產值的分布將會迎來一個巨大的轉移。長期預測表明,北美和西歐占世界GDP的比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從2010的40%減少為2050的20%,而亞洲的份額將幾乎翻一翻,從2010年的27%上升到將近50%。

據預測,單單中國的份額就會從2010年的14%上升到2050年的20%。從歷史的角度看,當然,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在19世紀之前,它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占到世界經濟的20%-30%;和印度一起,在暫時的衰落之前共同支配了世界經濟達200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