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12

全球化的環境陷阱

同事從里約發來郵件:“世界在這裡分成兩半,精神上為認識的差異所分裂,物質上被一條高速公路所隔離。”

他接著說,“一邊是平庸的五十頁官方談判案文,如同廚房下水管道,被塞進了各類雜項的環境議題。為了在閉幕前達成一個協議,有爭議的條文被逐條刪去,或者重複着十年前說過的話。實質上,與二十年前相比,這些談判沒有明顯的差別。
世界仍舊分為兩個陣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抱怨發展中國家拖全世界的後腿,發展中國家抱怨發達國家沒有提供資金和技術的誠意,導致發展中國家不能行動。”

失望實在是意料中之事。

剛剛結束的里約20年峰會,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20年前的那個裡程碑。但事實上,在全球環境朝着不可持續的方向加速惡化,臨近突變域值之際,旨在為扭轉局面而召開的這個全球十年一度的環境峰會,政治意願卻比二十年前更加低落,分歧顯得更加難以彌合。

《我們憧憬的未來》——這是今年裡約峰會達成的成果文件標題。對此結果,來自非政府組織的評價,相當低。與其說我們憧憬的未來,不如說,我們憧憬着不同的未來。這類談判文件的作用,除了記錄不同的憧憬,還有就是同意繼續討論不同的憧憬。

環境問題,在談判桌上,已和環境關聯甚少。它是這個因經濟利益融合,而政治利益進一步分化的世界的一個投影。

二十年,談判的基調沒有變。但世界已巨變。

1992年,早春,美國。明尼蘇達州布盧明頓的建築工人正在加緊完成世界上最大的購物中心,佔地三公頃,它的設計者將之稱作The Mall of America,美國人的購物中心。

六年後——那時我還在南方沿海的一個省會城市做本地電台專題節目主持人,我在翻譯成中文的《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這本書的開頭,看到了這樁舊聞。

那本書深刻地影響了我,決定從此投身環境保護。而我從業的最近這十年,正是中國消費社會形成繁榮的時期。其中,標誌性的事件就是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十年間,中國由排名全球貨物貿易額的第六上升至第二,出口躍居第一。入世後,中國經濟步入強勁增長期,經濟規模先後超越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生產意味着消耗。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間,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不過5億噸標煤;而2002年以後,僅每一年的增長就高達兩億噸標煤。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錳、銅、鋁、鋅的消費國。“世界工廠”進入重化工時代。

全球化帶來8000萬個工作機會的同時,也帶給中國比資源更急迫的環境問題——空氣和水污染。據官方統計,因水污染造成9000多萬人飲用水不安全。世界銀行去年公布的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一半。

人口增長、城市化、不可持續的資源消耗模式,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耗和運輸,是導致環境惡化的持續推動力。其中,由貿易自由化所推動的全球化無論對開發、生產、消費、運輸的規模,影響都至為深遠。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對空氣和水這樣的局部性、地區性環境問題,也包括氣候變化、海洋、生物多樣性這樣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里約20年峰會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了基於數據的對全球環境現狀的評估。報告提醒,如果人類不儘快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可能導致人類活動超過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幾種承受極限。此外,生命賴以生存的地球機能可能會發生突然且不可逆轉的改變。

此次由發達國家推動的里約的重要議程之一,低碳、資源節約和創造就業的綠色經濟,就是旨在應對這樣的危機。不過,發展中國家對此不甚買賬,他們擔心發達國家以此為理由,增加貿易壁壘。

商人們顯然對綠色經濟比政治家來得熱情。與慘淡、刻板、僵硬的政治峰會相比,高速公路的另一邊,商界的高峰會好不熱鬧。一些跨國公司的代表團甚至比環保團體規模還大。

但綠色經濟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這些“綠色”商人們感興趣的是其中可能產生的商機。但是,要想真正扭轉環境惡化趨勢,還需要改變消費模式。然而,多方機構預測,世界貿易規模在今後十年內,還將以每年超過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長。

溫水煮青蛙,是我們形容這些環境危機特徵常用的比喻。與之相比,經濟危機恰似宿醉之後,一場未曾預料到的冰雹,人們會本能地自救。環境多邊政治渴望的合作,那種在電影《2012》中出現的各國領導人討論方舟撤退方案的合作,在最關鍵的議題上,還從未出現。

前不久,我去美國中南部的內布拉斯加州考察。一位做草原生態保護的同事說,人們問我,你們的保護,能讓草原回到幾百年前的樣子嗎?他說,誰也不能百分百知道幾百年前的草原是什麼樣子,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了,我們只能按照有限的記錄和科學分析,讓它盡量接近我們想像中的草原。

前人當然難以想像,工業化後,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此之大,江山都已折腰。物種的加速滅絕、氣候變化,這些被科學家預言將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損失的重大環境危機,在和對利潤的追逐和物質的滿足博弈時,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而最終為這拖延付出代價的,更可能是窮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