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報上有讀者投書,說他的孩子從夏令營回來後變乖了很多,會幫忙做家事後,很多家長就打電話來問,哪裡有好的夏令營,可以替孩子報名參加?
我很高興父母們終於看到了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從心中的認同做起;只有從實踐中去體驗,從體驗中產生感動,才能內化成行為的準則,他才會自動去做。
外國人在講品德教育時,常講五個「E」:Example(榜樣)、Explanation(解釋)、Exhortation(勸勉)、Environment(環境),和Experience (體驗)。這五個元素當然都很重要,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最後的「體驗」。因為其他四個元素都有「知而不行」功虧一簣的可能,只有體驗會使孩子感同身受,從心中去認同。只要他有感覺,效果就不一樣;且很多時候,這個感受會跟著他一輩子,徹底改變他。
我孩子剛從美國回來時,人生地不熟,國語也講不好,交不到朋友,很寂寞。有一天,他放學回家,很興奮的跟我說:「媽媽,明天是不是星期六?下午是不是不上課?我同學說下午不上課時,要帶我去他家採芒果。」我很高興他終於交到了朋友,替他準備了巧克力糖做伴手禮,又教他去人家家做客的禮儀。
星期六中午一放學,他立刻飛奔回家,換下制服,穿上我替他準備的長袖長褲(嘉義的小黑蚊非常厲害),又幫他全身噴滿了防蚊液,戴上帽子,背上水壺,全副武裝的到學校去等他同學。我們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那位同學都沒有出現。那時沒有手機,孩子也不知道同學家的電話,學校淨空,連問的人都沒有,我只好帶著哭哭啼啼的兒子回家。星期一,我去學校問個清楚(我怕是我孩子國語不好聽錯了),想不到那位同學竟然說,他只是隨便說說,後來家裡有親戚來,他就忘記了。
我不能去責備別人的孩子,但我可以教我的孩子守信的重要。所以我就告訴他,別人會因為他一句話而期待,甚至改變原有的行程來配合,因此不可以隨便承諾,話說出來了,就要做到。若是對方毀約,那是對方的錯,至少自己良心無愧。我記得那時,把記憶中所有誠信的例子都搬出來講光了,因為只有講故事才能止住孩子的眼淚。
事過多年,他大學畢業了,搬家時,我在他畢業紀念冊上看到一個同學的留言:「你是我所見過最講信用的人,當你答應了,我便不需要再打電話去確認。你或許不知道你有這個美德,但是相信我,它會使你在事業上升遷很快。」我不知道這個早熟的同學是誰,但我知道我孩子沒有忘掉那天下午被放鴿子的痛苦。他也變得非常守時(後來,我替他買了一只手錶,因為我不能忍受他一直問:「媽,現在幾點了?」)。
讓孩子及早去體驗生活是對的,有體驗才有感動,有感動才可能內化成他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過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是處世最高的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