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12

陳培哲 致力傳承人文典範與研究熱情

陳培哲院士,以D型肝炎分子病毒學和肝病研究享譽國際,在「滄海一粟」的病毒世界中,鑽研奧妙而動人的生命現象,他身懷濃烈的人文關懷與台灣意識,致力於生命科學研究,盼能為台灣留下一點資產。

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也是許多病人口中的良醫。他說,自己很享受科學研究的過程,伴隨而來的獎項、名氣,都是「身外之物」。就連最近獲選中研院院士,他也連忙以「僥倖」帶過。

生長於台中沙鹿的陳培哲,由祖父一手帶大,祖父從小就要求他與兩兄弟每日清晨至家裡與鄰里公共區域進行打掃。他說,以前會抱怨,後來才明白,這是培養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

基於對文史哲的熱愛,他一度想考中文系,但因父母反對作罷,最後考上台大醫科,念了短短一年,他就想轉哲學系,但依舊被家人擋下。

填鴨背誦式的醫學教育,曾經令他心中備感煎熬,一直到了大六接觸到分子生物學課程,他才豁然開朗。

陳培哲表示,看似抽象、艱澀的生命現象,在分子生物學的架構下,都能獲得具體的解釋,這門嶄新的生命科學,令他大開眼界、興趣盎然。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短短三年,他就在美國賓州大學取得分子病毒學博士。

他不曾考慮留在國外發展,畢業後,就返台貢獻所學。陳培哲對這片土地具有深厚情感,早年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許多反對運動場合上,「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陳培哲的台灣意識濃烈,早年還將「台灣獨立」當成「興趣」。

如今,他已不再是基本教義派,不再認為獨立建國,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過去二十年來,他深刻體認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政治層面,而是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能否找到引以為傲的珍貴文化資產,凝聚民族情感、建立民族自信。

雖然身為一位科學家,但陳培哲更關注文化藝術等人文議題。他認為「科學只是雕蟲小技」,只能「修理」身體,卻無法修補靈魂;心靈的快樂、豐富、平靜,需要的是基本的人文教養,靠的是文化與藝術。

陳培哲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將會逐漸健全,但台灣社會缺乏文化、不重人文的走向,卻令他憂心忡忡。現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將上一代的人文典範與對科學研究的熱情,不斷傳承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