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馬英九總統在人事行政總處培訓高階文官的「高階領導研究班」結訓典禮致詞時,舉了四個例子,包括水果價格降低、外勞配額獎勵、美國免簽證待遇和海巡署船艦釣魚台護魚等措施,說這些政策「已經讓部分民眾有感,但有感的並不是所有人」,因此鼓勵高階文官,「要一步一步推出讓人民有感的政策,我相信積少為多……」。
馬英九可能太樂觀了,正如同他在國慶文告所高喊「原則開放」的政策方向,與人民的感受相去甚遠。人民真正的感受,是政府官員故步自封,不做不錯的心態已經成為主流;產業界真正的感受,是「除了既有事實,其他新興投資一律寸步難行」,即使連郭台銘、王文淵這種具有國際競爭力、規矩守法的大企業,在政府官僚體系的折磨下,新投資計畫紛紛胎死腹中,遑論其他中小型台商的投資案;金融市場民怨沸騰,怨聲載道,政府依舊充耳不聞;年輕人面對工作機會短缺、薪資下滑的恐懼,政府卻只會提出無濟於事的口號。此外,兩兆三星產業瀕臨崩盤,官員則是能躲就躲,根本無意協助業者、銀行以及龐大的失業科技勞工度過難關。
自馬英九年初勝選連任至今,台灣一直陷在進退兩難的困局,從總統到升斗小民莫不感到惶恐。偏偏政府推出的重大政策,例如油電雙漲、證所稅開徵、最低工資調整,外界都看到總統府、行政院、內閣閣員、同黨立委南轅北轍的意見。政府不斷搖擺,政策形成倉卒且草率,看得人民心驚膽顫,幾乎所有推出的政策,都是讓人民有「痛感」,是雪上加霜的負面政策。
更令人跌破眼鏡的是,一開始被外界看好的陳冲內閣,運作一團混亂,其間還有財政部長劉憶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因為與院長意見不一致而辭職,祕書長林益世因為弊案遭到收押去職,故宮院長周功鑫突然請辭,這還未計入拖延甚久才定案的國家通訊委員會主委,以及由馬總統主導的陸委會主委、外交部長更迭。前幾天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竟然用愛上年輕的女學生的理由請辭,更令人懷疑發言人是否藉此機會腳底抹油,回學校重溫舊夢。
馬英九說得沒錯,政府施政要讓人民「有感」,問題是人民的感受竟是「痛感」,而且政府本身,就是加諸人民痛苦、雪上加霜的來源。
我們百思不解的是,陳冲院長不只是財經專家,還是曾任金控董事長、證券公司董事長、證交所董事長以及金管會主任委員的金融專家,是現今首長當中金融資歷最為完整的一位。但是,油電雙漲政策、證所稅復徵、台電中油重大虧損,乃至吵了好幾個月的基本工資調漲,我們幾乎都看不到陳冲的主張,反而是這些令人民有「痛感」的政策,全都蒙上濃厚的馬總統色彩。
以陳冲所擁有深厚的財金功力,以產業界與輿論不斷發出音量巨大的建議,為何陳揆無法適時向馬總統提出兼顧市場長遠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建議?馬總統就任已經第五年,歷任行政院長不也都有憲法權責的模糊地帶必須面對,這個陳年矛盾,又為什麼在陳冲的八個月任期內突然被放大了?
陳冲最近在媒體上表達了無力感,他以「缺乏強烈政治性格」來解釋過去八個月為何決策混亂,還說自己原本是個船長,現在卻得重新學習如何當艦隊司令。但是陳揆在出任院長之前,也做過將近兩年的行政院副院長,怎麼會不瞭解行政院團隊就是他說的艦隊而不是一艘船?以陳冲的資歷,怎麼會不知道行政院長必須在政治與專業之間求得最大公約數?
馬總統與陳院長可能會解讀,認為目前的亂象是黨內為了2014年、甚至2016年的選舉卡位所導致,所以政府的決策都看得到濃厚的政治考量。但是我們認為,正是這種過度的政治解讀,才會出現一連串荒腔走板的財經政策,才會將輿論善意的建議,當成了政治對手的挑釁,才讓行政院團隊陷入茫然無措的窘境。馬總統既然是黨內權力的最終分配者,就不應該自己陷入低層次的權鬥思維。
我們認為,正是一連串造成人民痛感的政策,將馬總統的支持率拉到了歷史新低,迫使陳冲自己承認他不是個成功的行政院長。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馬總統要聽得進勸言、陳院長要承擔最後的責任、部會首長要齊心一致,行政團隊真的不需要再編織偉大的新政,而應回到「苦民所苦」的基本底線,勇敢面對民怨。重新調整令人民憤怒的政策,重新爭取從黨內同志到企業界到普羅大眾的支持,絕對是當務之急,而唯有拔除自己搞出來的痛感政策,人民才會有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