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12

革除公務員官僚與無能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因政府拚經濟績效不彰,不僅財經首長成眾矢之的,而且公務人員素質也被提出檢討。前副總統蕭萬長、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監察院長王建煊等對公務體系皆直言批評,馬政府須深自警惕,更有責任進行徹底改革,重塑政府形象。

現在公務員被普遍指責官僚與無能,也是行政效率不彰的癥結,必須對症下藥,方能振衰起敝。

先談官僚問題。官僚和貪腐往往是一體兩面,政府對民間經濟活動介入過多,層層節制,審核程序繁複,企業為打通關節,行賄就成家常便飯,扁政府時期吏治敗壞,關鍵就在政府權限過於膨脹,官員對個案介入太深。再者,龐大的政府公營事業也是利益團體眼中的「肥羊」,官僚和利益團體掛鉤導致「低效能、高貪腐」,更是長久來人民心中之痛。

要徹底打破官僚和貪腐共生體制,須推動全盤行政革新,行政法規須大幅鬆綁,政府不該管的就要放手;該管的也要簡化程序,資訊透明。公營事業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台電、中油積弊已久,過去模範生中鋼也因林益世案而形象重創,改革更刻不容緩。

馬政府在市場開放的政策鬆綁上著力甚多,但更具急迫性的行政鬆綁及革新卻毫無作為,甚至公務員因怕圖利企業惹上官司而執法更嚴。在公營事業改革上,則完全形式主義,台電、中油改革推給顧問小組擔綱,最負面示範的核四問題似無人聞問,官僚作風莫此為甚。

再談政府無能問題。馬政府執政以來,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是施政績效不彰的重要因素,但被批「無能」,追根究柢,應出於三大原因:其一,務虛而不務實。馬政府政務官充斥蛋頭學者與舊官僚,對經濟問題及政策分析誇誇其談,卻無解決問題能力。各項政策形式重於實質,口號重於行動,而且上行下效;主政單位要數字給數字,要成績給成績,但高層對實務及數據真偽莫辨,自認作了很多但人民卻不了解,故而經常怪罪宣導不夠,致各機關將大量精神放在務虛的文宣工作上。

其二,缺乏同理心。陳內閣課徵證所稅及油電雙漲導致民怨激升,但似未汲取教訓,因考量民生而決定緩漲電價,卻又立刻把浮動電價機制列為急務;在失業率居高不下、解僱潮及無薪假隱然再起之際,卻大談鬆綁外勞政策,完全不顧人民感受。施政缺乏同理心,不辨形勢與時機,就是對的政策也難獲得認同。

其三,官員角色混淆。政府從總統、閣揆、政務官到事務官各有職司:總統和閣揆依憲政體制,發揮領航功能,引導政策大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激勵人心士氣;政務官依個別職掌制定政策,推動政務;事務官則承擔幕僚及政策執行責任。但馬政府似亂了套,總統掌舵方向經常改變,又不時過問事務細節;閣揆不斷揣摩總統意向,且事必躬親;政務官動嘴快過推動政務;事務官忙於提供資料,為長官準備簡報及製作文宣;政府分層負責精神蕩然無存。人民看不到施政願景;感受不到掌舵者激勵人心士氣的有力作為;對政務官的印象似只有勇於針砭時政及批判同僚或在野黨;對只能原地打轉的事務官更剩下無奈與不滿。

所以,當前公務員問題是整個政府體系問題,除須從制度面著手改變公務員官僚及形式主義作風外,也須實踐責任政治精神,讓政務官承擔起應有的政治責任;總統和閣揆更要充分發揮領導政府、帶動公務員士氣的職責。

一個民意低落、天天挨罵的政府,不會有勇於承擔、具使命感、對工作感到尊嚴與驕傲的政務官與事務官;馬總統及閣揆陳冲應該有深刻體認,並作出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