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12

職涯學習 別當只懂皮毛的萬事通

過去10年來哈洛克(Ty Hallock)的工作從網站設計、轉向社群媒體,以及設計行動應用程式(Apps),再過3年後,他預期自己會再重操設計工作。

為了作好準備,29歲的哈洛克每天花1或2小時待在自己的TopFloorStudio工作室,追蹤創投資本家與新創業者的消息,希望掌握下一個先機。他創辦TopFloorUniversity,邀請專家指導員工與客戶最新的App開發技術。如果找不到滿意的資訊架構課程,他就和同事自己開發。

為了向同領域的高手學習,他甚至創造自己的播客(podcast)。哈洛克說:「要持續挑戰未知領域,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我還沒30歲,但我希望到某個時候我會覺得『受夠了』。」

不過,倦怠對哈洛克來說是件奢侈的事,不斷適應新事物是許多上班族的生存條件,不僅限於資訊科技業。舉凡汽車技師、圖書館員、醫生或好萊塢特效設計師,所有工作幾乎都用得上電腦,上班族被迫學習更有效的方法,就算不轉換跑道,也要保持自己領域的競爭力。

花個幾年或數月重返校園對許多上班族而言並不實際,但他們得思考提升自我價值的新技能,或者想辦法不被淘汰。為了追求實用利基,上班族往往求助於教學影帶、P2P論壇和虛擬大學課程。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學教授葛拉頓將這種必要性稱為「連續專精」 (Serial Mastery)。

她說:「人不能期待自己的專長在整個職業生涯都價值無窮,而且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工作到年過70歲,所以必須在職涯中不斷學習。」上班族必須選擇無法外包或由機械取代的專長,當個只懂皮毛的萬事通並不明智,也敵不過維基百科或Google網站。

因此就算經濟衰退,許多企業仍積極投資於人才訓練,花錢讓員工在內部社群網絡分享專業、拍攝教學影片,或受訓上課。許多民眾也熱中於自我進修,造就線上大學如雨後春筍出現。根據芝加哥進修醫療課程鑑定委員會 (ACCME),過去10年來參與推廣教育的教授人數已暴增1倍,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網路活動興盛。急速變革也挑戰傳統大學的地位,教科書與期刊往往顯得過時。

除了新科技可以促進學習外,新方法也能協助員工面對新挑戰,經理人必須處理不同文化、時區、世代與社會變遷,如新英格蘭生殖學研究中心就透過病患焦點團體與敏感度訓練,協助員工幫助想有小孩的同性戀與變性人伴侶。

(經濟日報賴美君取材自紐約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