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14

「知識越多越反動」

日本經濟新聞

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村山宏: 我經常對中國的朋友説「要想讓社會富有創造性,讓孩子拼命學習可不行。毛澤東不是也説過‘知識越多越反動’嗎?」很多中國朋友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露出詫異的表情。

這是一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話。從學習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運動、藝術和志願者等社會活動,這樣人生才會變得豐富多彩。如果能從興趣中讓才能綻放光芒,也許會成就一位出色的運動員或藝術家。只會一味學習的高材生,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乏味的人。

中國的高考生多達1千萬,而其中進入清華和北大等精英學校的不足萬人。聽説為了進入一流大學,中國高中生每天的學習時間長達十四個小時。遠遠高於日本高中生平均每天八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進入大學後,為了留學或通過公務員考試,還得拿出更多時間來學習。

説起來,日本學生也曾經歷過天天苦讀的時代。在70年代,日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中生需要學習的科目內容堪稱世界第一。為通過入學考試而穿梭於私塾和補習學校的中學生和高中生,在大街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1980年代筆者投宿香港一家價格非常便宜的小旅店時,旅店老闆娘對筆者説過一句話,她説「日本人就是聰明啊。在國際性的學習能力測試中,日本學生總是獨佔鰲頭」。聽到老闆娘的讚許之詞,我心中真是百味雜陳。那時日本正在大力批判過熱的應試教育。日本學生在學習時只注重提高分數,對於知識本身完全沒有興趣。甚至有人説,日本學生的想像力千篇一律,創造力又比較匱乏,因此日本不會出現富有獨創性的人才。在當時日本是工業化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就是具有均衡能力的勞動者。

應試教育受到批判後,80年代日本轉而開始提倡大幅壓縮學習科目和上課時間的寬鬆教育,90年代學校開始全面執行每週上五天課的制度。而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産業需要富有創造性的人才。

在寬鬆教育的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人現在正推動當今日本的發展。70年代之前,日本的運動項目只在排球和乒乓球等少數領域達到了國際水平。但是,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日本現在是亞洲最厲害的足球強國,許多日本的足球運動員活躍于歐洲各地的俱樂部。有些日本棒球運動員還被挖到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打球。

在學生時代利用業餘時間組建一支樂隊,最終登上國際舞臺的音樂家並不少見。還有人從高中和大學開始寫小説,最終成為作家。日本現在的年輕人曾在70年代被看做只注重分數的利己主義者,而在東日本大震災中為了幫助災民擺脫困境,許多年輕人從日本各地聚集到東北各個地區。雖然宅男宅女、啃老族以及找不到固定工作的年輕人在增多,但他們利用自己充足的時間,從事遊戲編程和「宅文化」評論,為「酷日本」形象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日本的教育改革到底有沒有取得成功呢?從痛失學習能力第一這個寶座來看,曾經的榮耀的確令人懷念。90年代以後在國際性學習能力測試中,日本學生完全不敵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的學生。美國大學中的成績優異者也多是除日本人之外的東亞人。

日本教育界嘆息日本大學生拿不出好成績。企業也對有些大學生連分數都搞不懂,提出了強烈的指責,認為學習能力如此之差無法支撐産業社會發展。進入2000年代後,日本政府開始重新評估寬鬆教育,再次開始注重學習內容。

中國人如何看待搖擺不定的日本教育方針?是覺得讓孩子拼命學習才是正道?還是羨慕日本寬鬆教育下湧現的活躍在世界舞臺的年輕創造者和運動員?中國是工業化社會需要有均衡能力的勞動者呢?還是向服務型社會轉型需要培育富有創造性的人才呢?

我還是覺得不要讓孩子拼命學習比較好。筆者在70年代度過了小學、中學和高中時代,是填鴨式教育的典型受害者。因此,筆者一直缺乏創造力,這個欄目是不是也沒什麼意思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