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2014

當豬哥亮遇見蔣渭水

王世勛
台灣本土電影《大稻埕》於春節上映以來,票房大賣,也引發了相當分歧的爭議。堅決的本土意識論者,指責並且列出各項無視於歷史史實所衍生出來的謬誤,對其違反道德本質的情節,也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而令他們難以理解的是,竟然會有所謂的藝術超越論者認為,電影情節裡面混亂地穿越時空的劇情,正是擺脫歷史綑綁,發揮藝術創造力的最好證明。

通常,一個批判論者所必須具有的學術性格水準,往往會讓他們難以忍受像豬哥亮這樣的人,居然能夠──即使在電影裡面也不應該──變身成為歷史教授。他們甚至於認為,這對歷史與學術尊嚴而言,真是一種極其荒謬的戲弄和侮辱。


至於為票房提供了鉅額現金的社會大眾,則樂於跟隨著藝術超越論者,滿心歡喜地享受著喜劇效果十足的豬頭教授,帶領他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歡樂時光,這畢竟也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次奇幻漂流,連豬哥亮都可以當歷史教授了,不是嗎?盍興乎來!

票房叫座未必媚俗

這兩種正反觀點其實正是所有創作者的兩難:社會性或者藝術性孰輕孰重──義正詞嚴的先知蔣渭水,與令人發噱的豬哥亮之間──的兩難,因此劇情為了免於沉悶的說教,自然就無法完全詳盡反映與述說歷史。


還有一個更明白的例子,羅素克洛演的《神鬼戰士》,電影一開始不久,李察哈里遜演的老皇帝,就遭到兒子謀殺篡位。這個根據羅馬歷史拍的電影,父子確實皆有其人,不過並無謀殺,史實是父親不但壽終正寢,而且生前就決定了傳位給兒子。這部電影得到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沒有人質疑不符合史實的問題。


評估任何事情無法脫離現實,《大稻埕》的遺憾,是略過了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那才是大稻埕歷史角色最好,也最有意義的時刻。另外,樣板式醜陋地刻劃日本警察,也使人物演出流於膚淺。但是史詩級的電影,本來就不是台灣電影的小市場環境能夠養得起的。如同台灣很難擁有一支美國MLB級的職業棒球隊。以寬容和期待的心情來看待《大稻埕》,甚至豬頭教授,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就像是很多年輕人,也才剛剛透過電影來進一步了解蔣渭水這位歷史性的先知型人物。


《聖經》裡面,上帝對人類警告說,你們不能事奉瑪門(金錢)又事奉我。但是,馬克斯韋伯的名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卻也預告了西方國家從基督信仰而來的資本累積,才能發展出包括電影在內,各種璀璨奪目的藝術與文化。


從這個觀點來看,兩億元的票房未必完全是一種媚俗,而是一種可以期待的動能。《大稻埕》是屬於台灣人自己的電影,有那麼多台灣人願意花錢買票去欣賞,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也許將來某一天,我們還會再見到一部比《大稻埕》更完美,視野更寬廣的史詩級台灣本土電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就用《聖經》裡面這句名言,來看待豬哥亮遇見了蔣渭水這件事情吧!

〈前立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