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4

「六度分隔理論」

反服貿學運總指揮林飛帆在3月30日的集會遊行中向民眾表示,因馬總統並沒有任何具體承諾,所以占領國會行動還無法停止,宣示決心,還要群眾留下現場身邊7名朋友的聯絡方式,排好一個禮拜的班表,輪流到國會報到,其實這正是運用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也能藉此擴大抗爭。

六度分隔理論,又稱小世界效應或小世界現象,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1929年匈牙利作家Frigyes Karinthy最早在小說中提到。

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anley Milgram,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要5個中間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就如同蜘蛛網上的節點,形成一張大網。

而近來因社群網站開始流行,臉書(Facebook)平均只要與 4.74 個人鏈結就能扯上關係,臉書改寫了這項研究,將「六度分隔理論」變成了「四度分隔理論」,只要透過網際網路就能認識全球的朋友,而且速度更快,林飛帆也是運用這項理論,表達擴大抗爭的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