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潮席捲全國,很多人因學運造成短暫失序狀態而身心焦慮;不過,破毀是為了重生,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次學潮勢將成為未來台灣走向的關鍵轉捩點,比起當年野百合有過之而無不及。
顏厥安、黃丞儀等《憲法》學者投書本報,指出這次學運凸顯台灣的「憲政危機」;顏厥安說,當前的憲政體制無法因應重大政治衝突與爭議,而產生權力對峙與僵局,這凸顯學生所訴求的「公民憲政會議」之必要性。黃丞儀則認為,這場學潮的意義甚至超越「公民不服從」,已經上升到召喚主權者,重塑政治秩序的階段;在台灣的政治塊壘上劈開了一道「創世紀」的權力裂痕。
兩位學者都直指學潮開啟了台灣嶄新的「憲法時刻」,逼著死抱法統的馬英九必須回應學生要求,重新面對台灣《憲法》的缺陷。
重新省思兩岸關係
相較當年李登輝順水推舟、接收野百合學運主張,順勢召開國是會議,開啟修憲廢掉國民大會,太陽花學運更顯得難能可貴;因為在國民黨無意、民進黨失能的情況下,這可貴的「憲法時刻」與權力裂痕,幾乎是這群學生空手拼搏出來的。
不僅於此,這場學運也一舉突破改變了台灣民間社會的兩岸座標。這場剛開始時以反黑箱服貿為訴求的學運,不僅讓更多人去關心論辯服貿對台灣的優劣影響,也讓台灣社會重新省思:不斷加深與中國的產業連結,它的後果是什麼?當兩岸經濟發展與台灣永續不見得成為正相關時,台灣人該怎麼選擇?相較於香港的前車之鑑,台灣沒有另外一條路嗎?
正面回應消弭風暴
從政治操作面來看,兩岸議題以往一直是民進黨的弱項;國民黨總是好整以暇,而民進黨卻得費盡唇舌向台灣社會解釋,它不是「逢中必反」、賣力地對外證明它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但經此一役,「如何面對中國」往後已不僅是民進黨的必考題,也將是國民黨的必答題,它同樣必須對外證明自己不是「逢中必軟」,藍綠的兩岸座標已經悄然挪移。
馬英九將在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回應學生訴求,如果這場記者會還是遵循以往的「金氏戰法」,用拿香跟拜、聲東擊西的方式進行危機管理,只會為明天大遊行添薪加柴。馬要消弭這場政治風暴,惟有正面回應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訴求,重新審視兩岸協議監督法制、放緩兩岸服貿協議通過的進程,才是他該追求的歷史定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