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4

新獨立選民已大量出現

王業立

11月29日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空前的13席縣市長,台灣長久以來「北藍南綠」的政黨版圖產生重大變化,而台北市國民黨也首度在不分裂的情況下失去了市長寶座。這些現象不禁令人懷疑,兩大黨的選民支持結構,是否在九合一選舉後,出現了重大的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現象?

政治學者常將選舉區分為維持型(maintaining)選舉、偏離型(deviating)選舉以及關鍵╱重組型(critical╱realigning) 選舉。所謂維持型選舉係指正常的多數情況,各政黨的版圖並未有明顯的變化;偏離型選舉則是偶因特殊事件或候選人因素,而造成部分選民政黨支持的變動,但下次選舉可能即會恢復原狀。而重組型選舉則是因為重要議題的浮現、政黨重大政策的轉變,而導致大批選民轉移其政黨支持對象或政黨選民支持結構的重組,所造成政黨版圖出現長期性的轉變。令人關切的是,上周六台灣所舉行的九合一選舉,究竟只是一場偏離型的選舉,還是影響深遠的重組型選舉?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執政成績感到不滿,對於長期的藍綠惡鬥也深感不耐。除了國家定位的問題外,貧富差距、分配正義的議題日益受到選民(尤其是年輕族群)的重視,而執政當局顯然無法有效回應選民這樣的需求。包括台北市在內,許多國民黨候選人仍然打出他們最擅長的經濟牌,但他們的經濟牌仍是一味的強調發展、成長、建設、國際化,這與許多民眾心目中真正在意的經濟議題(貧富差距、分配正義、低薪、失業、房價),其實是有蠻大落差的。

兩黨政治將被取代

於是反金權、反權貴與反國民黨漸漸成為同義詞,而這些社會力量(包含首投族在內的年輕世代)加上民進黨原有的支持力量,成為此次推倒國民黨高牆的新的選民組合。
太陽花學運之後,年輕世代的政治能力與政治效能感普遍提升,除了投票意願顯著提高外,他們運用網路科技進行新型態的政治參與以及政治社會化,也非傳統的政治動員所能相提並論,連柯文哲都不得不承認新世代的「網路效應」,是他此次勝選的關鍵因素之一。而老一輩的政治人物或政黨,如果仍以輕視、忽視甚至敵視的態度面對網路世代,將注定遭受到被淘汰的命運。
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是否意謂著重大的、長期性的政黨重組已然成形?這可能仍有待2016年大選的再度驗證。但至少從3月學運以後,各種公民組合的興起乃至於柯P「在野大聯盟」的成功,我們至少可以說大量新的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s)出現、不屬於傳統藍綠政黨所能掌握的「政黨解組」(party dealignment)現象已經存在。
此次這群獨立選民與民進黨支持者的結合,將國民黨打得潰不成軍,替民進黨攻下13席的縣市長以及台北市,但他們未必會成為民進黨長期而持續的認同者。未來各主要政黨如何與公民社會互動、如何形成新的獲勝聯盟(winning coalition),將取代兩黨政治既有格局,主導台灣政治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