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4

【經濟學人釋義】為何油價跌落近5年來新低點

12月上旬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一篇解讀油價持續下跌(Why the oil price is falling)的專文指出,從今年6月至今,國際原油價格已持續下降超過40%,目前每桶原油價格低於70美元;此創下近5年來,每桶原油價格115美元穩定趨勢的新低點。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顯示,縱使到了明年,從全球石油市場的走勢來看,油價下跌壓力,依然強大。

就在今年11月27日,於維也納召開的一場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會議上,這個主宰全球全球石油市場近40%的組織,依舊無法達成抑制油價狂跌的趨勢。國際間無法達成石油減產協議的結果,導致依賴石油輸出做為經濟來源的一些產油國,如俄羅斯、奈及利亞、伊朗及委內瑞拉,災情慘重。

國際油價的決定因素,一部份由1.)供需所決定,另一部份來自於2.)人們的預期。從「能源需求面」,它跟人類的經濟活動力是密切相關的;當北半球冬季,或夏季使用空調期間,其能源需求就強力上揚;至於「能源供應面」的產出,也會受到天候,以及地域政治情勢的干擾。當油價高檔期間,會促使生產者,增加投資設備,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原油產量;反之,低油價時,就沒有投資改善產油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從3.)人為干預油價層面來看,佔全球4成產油量的OPEC組織,以及日產近1千萬桶(約為OPEC組織的1/3)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都會對油價高低產生重大影響。

以上為油價變動的大致圖像;接下來的4大因素,說明形成這一波國際低油價的一些內在關聯原因。首先,當石油面臨低度需求,係源自於經濟活動低落,生產效率提昇(致能源需求降低),以及從石油需求轉移至其它燃料的使用。其次,近來地域性政治危機並沒有影響到石油的產量,換言之,原油生產環境健全穩定。例如,合計一天產出4百萬桶的敘利亞、伊拉克,並沒有因政治動盪而影響其產出,其三、美國躍昇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美國本身雖不輸出石油,然而,近來的進口油量越來越少,從而造成國際原油的供過於求。

第四項因素為,沙烏地以及波斯灣國家,不願意配合提高油價,來打亂其在國際原油市場的既定佔有率。總括而言,沙烏地這些產油國,當然可以立即採取斷然的減產措施,不過,他們並不希望抬高石油價格的利益,這些肥水落入,向來為其所嫌惡的俄羅斯、伊朗等國。另一方面,沙烏地國家對於低油價的容忍度相當高,而且其既有原油價值的存量高達9千億美元,且其原油生產成本相當低,每桶原油成本只有5-6美元。

國際原油價格的大跌,還有其它的次要因素的影響,例如,美國一些原油裂解公司,因為預期油價將持續高漲,所以囤積了大量原油庫存。另外,一些西歐國家,過去在高油價時代,投注龐大資金於高價油田的開採,例如北極、北海等地的油田;現在,出現國際油價低廉,需求降低;然而資金、設備已經投資下去,就必須持續進行開採,否則,一旦中斷開採,損失將會更大。

國際油價下跌,受創最劇烈的是一些,靠石油收入來支持其高價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從事昂貴外交冒險的國家;這些國家包括有俄羅斯(該國已經因為干預烏克蘭,遭受西方國家施加經濟制裁);伊朗(該國持續支付可觀經費,來支持敘利亞阿薩德的獨裁政權)。對於油價下跌所引發的經濟痛楚,以及連鎖效應,樂觀主義者認為,這將讓一些國家,從國際壓力事件中,汲取教訓。悲觀主義者則認為,一些產油國家將因而身受邊緣化命運,甚至,將遭到經濟危機風暴的襲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