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馮明
國際原油價格繼續呈下跌態勢。12月16日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現貨價格分別跌至61美元/桶和54.31美元/桶。至此,國際原油價格已跌至5年最低點。
如果說今年6月份至11月份這段時間,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基本面調整,尚屬正常情況的話,那麽11月27日之後局勢的發展顯然已經超出了絕大部分人的預料。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決定將維持3000萬桶/日的配額上限,不減產。緊接著,國際原油價格開始暴跌,使得該輪油價下跌的幅度之大很可能演變為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油價下跌相“媲美”。不僅如此,當前這一輪油價下跌的經濟政治背景比那時要復雜得多。
首先,2008年油價下跌的原因相對比較單一,即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普遍面臨衰退或增速下降風險,對石油的需求下降;而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景氣度則呈現明顯的分化格局——美國復蘇趨穩,歐洲和日本仍在苦苦掙扎、面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的壓力下增長動能不足、面臨下行和通縮雙重壓力,其他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也面臨著或已經暴露出巨大風險。
其次,供給方面,2008年之前全球原油供給的格局是比較簡單的,以OPEC國家、俄羅斯、非洲等傳統的石油輸出國為主;而由於頁岩氣革命的興起,接下來幾年出現了大量的新進入者以及潛在的進入者。如果說在此之前國際原油市場的主要矛盾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的話,那麽在此之後,傳統生產者日益感受到來自新進入者的威脅,國際原油市場的主要矛盾有向供給內部不同類別生產者之間的矛盾偏移的趨勢。
最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政策環境是比較一致的,主要國家之間的協作大於對抗;而當前,不僅大國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分流,而且由於烏克蘭發生的事件,美歐陣營和俄羅斯的對抗關系持續升級。
OPEC不減產的最初動機比較“單純”,就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另外最好還能部分擠出美國的頁岩油氣企業。應當說,他們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機會並不小,畢竟美國大部分頁岩油企業的盈虧平衡線位於每桶60~90美元區間,而沙特部分油企的生產成本甚至低於每桶10美元。這一戰略從長期來看,不論對OPEC還是對俄羅斯都是好的,但在短期卻有成本。而對於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而言,這一短期成本很可能是難以承受之重。
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意味著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很難控制了。周一,盧布單日貶值13%;從今年初開始算,盧布已累計貶值將近一半。盡管俄羅斯央行已多次大幅加息,並動用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上乾預,但幾乎沒有顯現出效果。
在《OPEC不減產意在推進“擠出戰略”》一文中,我曾將主要關聯方的位勢簡單概括為:沙特出其不意;俄羅斯很生氣;美國覺得有點出乎意料,很頭疼;中國從短期來看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可以偷著樂。短短十天之後,如果再做類似的簡單概括,即俄羅斯現在不僅僅是很難受,而是已經受到重創、手忙腳亂;沙特看似氣定神閑、再度重申不減產,但OPEC內部能否繼續保持團結,開始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不怕虎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這或許是沙特擠出戰略制定者現在最大的感慨。與此相反,美國或許可以略松一口氣,因為如果俄羅斯的經濟形勢繼續惡化,OPEC擠出戰略半途而廢的可能性增大,而且畢竟美國現在還是石油凈進口國,油價下跌在短期對美國利略大於弊的;但另一方面,美國的頁岩油企業面臨的警報尚未解除,仍需密切關註國際油價走勢。
與此同時,石油價格繼續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開始復雜化。
首先,短期石油價格繼續下跌對增長和物價兩個最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都將產生較大影響。油價下跌會使得大部分企業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成本降低,同時也會通過收入效應增加經濟中對其他產品的總需求。另外,中國企業和官方部門也可以在油價低迷期擇時擴充原油儲備。11月份CPI同比降至1.4%,PPI指標更是長達32個月維持在負增長,這基本可以判斷,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通縮區間。對於一個發展中經濟體而言,通貨緊縮的危害是要遠大於通貨膨脹的。如果這一態勢繼續發展,貨幣政策當局應考慮及時調整貨幣政策予以應對。但整體而言,鑒於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8%,中國可以說是油價下跌最大的受益者。
第二,必須指出的是,油價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結構性的。大部分居民和企業從中受益了,但也有部分人會從中受損。例如,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原油生產大國,國際油價下跌也會直接壓縮國內原油生產企業的利潤邊際和產能利用。如果某些地區的經濟對石油生產依賴度較高的話,國際油價下跌對其的負面影響就會比較大。今年前三季度,黑龍江省實際GDP增速5.2%,在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墊底,這與國際油價的下跌不無關系。不僅如此,在中長期還需考慮到替代效應的影響。煤炭價格已經大幅走低,未來一旦國際油價繼續下跌或較長期維持在低位,替代效應發揮作用,對煤炭企業而言無疑會雪上加霜。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油價下跌為黑龍江、山西、內蒙古等經濟過度依賴能源的省份敲響了警鐘,敦促其加速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
再如,新能源和新能源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因油價下跌而受到負面影響,包括風電、太陽能企業,也包括國內正在進行勘探或研發、準備進軍頁岩油頁岩氣領域的企業,等等。如果油價下跌的趨勢繼續蔓延,這些企業中的一部分很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
再如,油價下跌使得新能源汽車相對於傳統汽車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是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的政策,那麽現在油價暴跌、對新能源的需求沒那麽急迫,之前的政策要不要延續?是否會隨著短期依賴的減小而降低對相關領域的政策扶持力度?當下是最考驗政策定力的時候,也是最考驗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科學與否、可靠與否的時候。
我認為,絕不能因為油價的暫時下跌而影響對新能源的激勵,甚至逆轉之前推廣清潔能源的政策。恰恰相反,應當利用好現在絕佳的機遇期,運用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將油價下跌帶來的宏觀經濟福利部分地轉向對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加強居民和企業使用新能源的激勵,加強新能源企業研發的激勵。因為從中長期來看,當前原油價格下跌的趨勢是不可能永遠持續的,終將走向常態。最應該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屋頂,未雨綢繆;而不是等到下雨漏水的時候再修。事實上,發改委已經於11月28日調高了成品油消費稅稅率,這部分新增加的稅收收入將用來治理環境污染和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
第三,如果國際原油價格維持下跌態勢,還將會給中國帶來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由於原油價格下跌和國際製裁的雙重壓力,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盧布大幅貶值,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加大。俄羅斯亟需外部支援。而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最可能也最有能力救助俄羅斯的就是中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剛剛建成不救,中國和俄羅斯之間也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那麽一旦俄羅斯提出請求,希望通過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或其他方式得到救援。中國是否要伸手救援?救還是不救,就成了擺在其他金磚四國面前的兩難選擇:如果救,成本將可能是巨大的,未來能否收回尚且不談,杯水車薪能否發揮救助效果也值得考量;如果不救,金磚合作的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短期內甚至會擱淺停滯,而未來從冷卻到重啟的過程將可能是困難而又漫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