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2014

亞洲金融危機會不會再來?

日本經濟新聞


俄羅斯的貨幣盧布出現暴跌外,市場的動揺開始波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仍然歷歷在目,另一方面,東盟(ASEAN)各國在金融危機之後一直在增加外匯儲備。因此,很多觀點認為各國應對貨幣沽售壓力的耐久力已經加強。

在市場相關人士之間,關於亞洲經濟前景交織著樂感和悲觀情緒。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呈現減速態勢,但相比從零增長陷入負增長的歐洲和日本等國家仍然堅挺,已經有觀點認為「股票和貨幣遭到過度拋售」(日資金融機構)。另一方面,認為「不穩定趨勢有可能持續數年」(歐洲金融機構)的慎重言論也非常普遍。這是因為1997年資金一齊外流的亞洲金融危機的記憶仍未消失。

在1997年以泰國貨幣泰銖暴跌為開端不斷擴大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各國當局曾嘗試通過拋售美元、買入本國貨幣來穩定局面。但大量拋售的趨勢並未終止,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外匯儲備陷入枯竭,最終出現了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金融援助的事態。

而作為提供援助的交換,IMF要求各國採取削減財政支出等旨在實現財政健全化的嚴厲應對舉措,結果導致了經濟活動反而陷入冷卻的惡性循環。

因此,東盟各國決心避免再次陷入危機,為此一直在加強行情暴跌落時可構成安全網的外匯儲備。東盟10國合計的外匯儲備截止2013年達到8061億美元,處於1997年的5倍以上的水平。其規模成為市場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不可能重現」(泰國大型證券公司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策略分析師麻尤里•喬溫坎(音譯))的主要根據。

在2008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雷曼危機)之後,在過去的貨幣危機中席捲市場的對沖基金等的投機性活動也略微趨於降溫。樂觀派的根據是,認為最近的原油價格暴跌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復甦和抑制通貨膨脹起到積極作用。

(吉田涉 新加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