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拉伯《半島電視台》用潰不成軍(Landslide Defeats),來形容國民黨這次九合一選舉的敗選;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則用「壓垮潰敗」(Crushing Defeat)來描述,國民黨遭到強大民意重擊的慘狀。11月29日經濟學人,發表一篇專文,名為「朝國民黨揮出重拳」(A blow to the KMT),內容指出這是國民黨從1949年撤退到台灣以來,所遭遇的最嚴重一次慘敗。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讓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辭職,做為敗選的代罪羊羔;至於馬英九個人的政治承擔方面,卻看不出,他有意辭去黨主席,藉以扛起責任的致歉意向。
專文指出,就國家發展的政治走向而言,選舉結果,顯示出強大民意以及在野黨,一致性地對於馬英九的親中路路線,投下不信任的否決票。另一方面,中共對台灣政治走向的憂慮度升高,認為民進黨可能重新奪回2016年的總統大選寶座。
專文指出,僅管選前的數個月,對於馬先生或國民黨的支持度,概皆呈現頹靡之勢;然而,民進黨在全台22個縣市長選舉,拿下13個首長,6大都會區首長也奪得5席,確實讓許多政治觀察家跌破眼鏡。總計,台灣2千3百萬人口,其中超過六成民眾,居住於民進黨縣市長主政的區域內。專文指出,民進黨曾在2000-2008年贏得總統職位,後來,因為執政清廉形象受損,以及中共製造台海緊張局勢等因素,讓馬英九得到執政權。經濟學人文章中,也提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於這次選舉的看法,她認為,這是民進黨史上所締造的最佳紀錄。
專文指出,類似的地方選舉,多半訴求有關市政發展,而非處理國家走向的「中台關係」;候選人提出的訴求方面,多半透過打造地方基礎設施,以及興建公共住宅等主張,來吸引選票。然而選舉結果,卻普遍反映出民眾,對於馬英九處理全國經濟議題的「廣泛不滿」。
專文引述台灣民主基金會政策研究人員蔡瑋,表達出台灣年輕一代選民的普遍(不滿)見解指出,許多人一致認為,台灣薪資倒退回15、16年前;台灣經貿與中國緊密結合,只是一些企業菁英得到經濟發展果實。持這類看法人士,同時也是今年318 太陽花學運,發動為期20多天佔領立法院的參與者、支持者。另一方面,近來接連的食安風暴,讓更許多人對於主政者心生不滿,進而用手中選票發動抵制,宣洩民怨。
僅管與中國親善的馬先生,仍然大權在握,他所領導的國民黨,依舊在國會維持絕對多數力量;然而,中國已經開始對於台灣局勢發展感到不安;國會方面,馬先生的說服力也更加下滑低落,因此,2016年下台之前,馬英九想要推動兩岸進一步交流、親善的做為,註定會乏人問津。先前,馬先生在6年多的總統任期內,跟中共簽訂多達21項經貿協議(包括2010年具有突破性的ECFA協定在內)。就主觀願望而言,馬先生想要順水推舟,擴大中台交流成果。其中,一些可能的構想措施,包括有中台互設代表機構,以及包括服貿、貨貿在內,更大程度的經貿解放交流措施,將因目前情勢不利,被迫放緩。
專文分析指出,民進黨得到廣泛民意支持的增強力量,將進一步讓國民黨的立委們,對於支持中台交流的相關法案,採取不冷不熱的觀望態度,畢竟2016年初,就要進行立委改選了。專文還說,明年的台灣政壇,充滿角逐的緊張氣息,還會繼續熱烈上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