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2015

台灣經濟應從出口嚴重衰退深刻反思

財政部日前發布五月海關進出口統計,出口金額256.3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少3.8%;進出口連續三個月同步走跌。財政部表示,五月出口衰退原因,是受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疲弱,電子產品庫存仍待去化,及油價、鋼價低檔的影響;由於這些個都是國際性因素,因此亞洲相關出口國家同樣受到衝擊。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鄰近國家都同時面對出口衰退的衝擊,但對於貿易依存度遠較中國、日本、南韓高出許多的台灣而言,出口衰退對經濟成長動能的相對衝擊自然大得多。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國際景氣,一味強調、依賴出口做為經濟成長驅動力,是否是台灣的最佳策略,已到了必須嚴肅思考的時候。

由於出口擴張曾經為台灣帶來有效的經濟成長與所得改善,長久以來,我們將出口的成長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奉為神聖無比的圭臬,甚少思考無所不用其極地促進出口是否錯置了資源使用、過度破壞環境,甚至導致所得分配的惡化。

經濟部長鄧振中日前在校園對學生的一段談話足以讓我們檢視政府對出口的思維。他說第一件事情是「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但如果東西做得好,賣不出去也沒有用,在產品生產數量超過台灣2,300萬人口的情況下,經濟部的第二項業務便是「把貨品賣出去」,確保不要遭受外國人歧視導致商品賣不出去。這段話耳熟能詳,且四平八穩到令人習慣性地不會多加質疑。然而,「不會多加質疑」正是我們面對出口長期以來存在的盲點。

首先,「如果東西做得好,賣不出去也沒有用」這句話便大有問題。事實上,此說只是在為「台灣應該積極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找尋基礎。須知東西如果真的做得好,豈會賣不出去!去年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中,德國、美國、澳洲、日本都有明顯進步,然而這些先進國家與中國都沒有FTA,倒是與中國簽有ECFA,享有早收清單優惠的台灣獨獨對中國的出口嚴重衰退。德、美、澳、日諸國的東西豈會做不好?沒有FTA一樣賣得好。倒是我們必須思考台灣的東西真的做得好了嗎?何以有ECFA護身還賣不好?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了嗎?而這遠比FTA來得重要得多!日本從不熱中簽定FTA,但卻不會「遭受外國人歧視導致商品賣不出去」。

其次,「在產品生產數量超過台灣2,300萬人口的情況下,經濟部的業務是『把貨品賣出去』」這段話更值得反思。這完全是追求量產的思維!幾年前宏達電手機出口開始衰退時,便有「台灣一人買一支hTC手機,也不足以救宏達電,因此要靠政府幫宏達電」的呼聲。然而,我們從未思考為何要生產這麼多不好賣的手機?生產若能量少一些、質精一些、價高一些不是更好嗎?台灣的自行車過去十年的出口量幾乎維持平盤,出口額卻年年大幅躍升,正是質精一些、價高一些的結果。台灣雖與歐洲沒有FTA,但自行車銷往歐洲成績最好,也不是靠經濟部幫忙「把貨品賣出去」。容我們再次強調,缺乏豐富水、電、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台灣,追求量產絕對是貿易中的「比較不利益」而非「比較利益」。

對於出口,台灣不應再盲目追求無實效甚至有害無益的FTA,也不應為了出口額的KPI盲目追求量產,反而應該老老實實致力於產業的轉型升級,因為只要東西做得好,就不怕賣不出去!過度冀望靠FTA來維持或增加出口競爭力,仍只是無可救藥的cost down思維,而這種思維正是導致低薪、貧富差距擴大惡果的主因。出口的新思維必須是量少、質精、價高,惟有如此,出口成果才有可能反映到薪資的提升上,也才有基礎發展內需產業,讓全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