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2015

漂浪島嶼:微調課綱的解構框架

高中課綱調整,引發高度爭議,也讓許多高中青年挺身而出,捍衛自身的思考權,不願受到黑箱課綱的箝制。負責修改的教育部,面對青年反抗,透過新聞發佈、網路交流,展開大反擊,宣稱沒有黑掉什麼!

當然!台灣不是北韓,已經遠離封鎖歷史的年代,在現今資訊流通的時代裡,政府也沒有能力黑掉什麼,或是遮掩曾經的發生的事件。政府所會做的就是訂製一份「框架」,讓人民如何帶上框架,看待歷史。課綱爭議也就在此,內容當然黑不掉二二八、鄭南榕等等歷史,問題是提供何種框架去看待這段歷史,如何的敘述文字,如何的補充教材?

甚至高中老師的朋友,說的很直白,課綱編的再好,課堂老師掌握充分的銓釋權,一句話就能影響學生思考角度,但是很不幸許多老師,仍是深陷黨國餘威的框架,課堂上關起門,自己教自己想的。更諷刺是,當社會為課綱吵得不可開交,字字斟酌形成文句,卻在升學主義當道的課堂,在許多課程上直接被跳掉、省掉,吵了半天,結果課堂根本沒教。

歷史可以不必在課文中黑掉,但是諸多框架,可以讓歷史被扭曲、歪視,甚至輕忽,甚至巧妙服膺一個隱藏的大框架。愛德華。薩依德的「東方主義」一書,即在提出這種歷史的框架,西方對東方「中東」一詞的詮釋框架,不只提供世界作為一種全視觀點,更糟是讓被詮釋的東方,也自己戴上詮釋框架,形成錯亂的「自視」角度。

台灣的歷史框架,一直在「統、獨」的爭議上,去中統、反台獨成為角力核心,但是歷史發展至今,其實該從國族一統的思維上解構,進入到土地上的在地性,去看待台灣多族群、多元性的島嶼歷史觀。

這也是在課綱爭議外,聽見許多部落青年,發出不平之名,當大中國歷史被揚棄,大台灣歷史卻成新的霸權,根本忽視部落發展的歷史,甚至更精簡部落許多抗暴史,甚至用譏諷的口吻說,反對國民黨政府接收吞佔台灣土地,卻不提更早漢人接收吞佔原住民土地。甚至在缺乏部落視野之外,對於更多的新移民,甚至新移民的二、三代,都是相當省略,如何再融入更多元的歷史觀,都是形成更多元包容的歷史框架。

當台灣拒絕中國一統的歷史觀,拒絕被納為港澳般的地區化,拒絕的方式不該是另闢新的一統,而是該以台灣歷史的多統治、多族群的多元共容特性,來拒絕一統化的大歷史框架。這也是薩依德提出,裂解掉中東一詞,才可以發現在土地上,多國家,多民族的不同面目,在地人民也可以脫離前前後後殖民史觀,真正內視土地上的生存史。

這也是在課綱架構思維上,從一元論走向多元論後,最終思考架構的解構。曾經和在部落任教,以及農村服務的朋友交談,都提出相同的問題,許多孩子到了學校,學到的知識,不是認識故鄉,而是遠離故鄉,甚至學校的牆,擋起了學生和家鄉。

一如部落的孩子,不會母語,對於傳統技能的陌生,一如農村的孩子,不懂得土地的珍貴,甚至是最輕視農人的工作。在地知識,在地技能的瓦解,才是歷史觀的從根毀壞,當社會細思如何看待過去族群歷史,卻遺忘現今土地歷史,失去地區的在地知識,島嶼歷史觀也逐漸空洞化,反而讓大歷史觀再度填補後再箝制。

所以,多元族群裂解單一國族,在地知識解構學校課綱,其實也正是課綱爭議中,青年反黑箱,要求的多元性與民主性。台灣歷史一路走,隨著多元民主思維,開始揚棄中國歷史大框架,回歸正視台灣土地上發生的命運,更往前走更應深入審視後,回歸每一個族群、階級的細微歷史,甚至讓在地知識與學校教育重尋協調之道,讓歷史生根於島嶼的在地多元性。

對抗霸權,並非建立另一霸權,而是該以更多元的思維,解構霸權的單一本質,當青年挺身而出,為腦袋裡的思想抗爭,反的不只是課綱黑箱,更是展現台灣的歷史視野,不再是誰說了算,誰叫著看的單一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