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2016

記憶、遺忘與夢的鬥爭

林宗弘

米蘭.昆德拉的名句:「人與極權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最近被六四紀念文章大量引用。對四十歲以上全球華人來說,六四難以忘懷,代表在國家暴力鎮壓下,隨著那些展現巨大勇氣、追求政治改革的人喪失生命與前途,中國社會走向多元歷史機遇的可能性消失了。從此,記得創傷的人便陷入了拒絕遺忘的鬥爭。

按照轉型正義的標準,北京長安街上該有一坦克人的紀念場所,就像馬丁.路德.金恩「我有一個夢」的演講足跡,被烙印在華盛頓特區一樣。幾十年後或許會有,然而,中國受到六四衝擊的青壯世代目前仍陷入集體失語,就算他們成了中產階級,其生活壓力與種種權利匱乏的狀態,仍經常召喚出他們的良知與歷史記憶;不幸的是,對於一九八九年後的中國新生代,受到黨國教育與媒體管制影響,這一段歷史被宣傳部門徹底抹去,甚至在面對記得此事的人群時,缺乏批判思考或懷著愛國情緒者,難免感到困惑、疏離或羞辱。

在台灣,蔡英文總統以臉書發表紀念六四感言,低調分享普世的自由民主價值,馬英九前總統公開呼籲平反六四,國會則以跨黨派四十五名議員名義發表集體聲明,然而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的語調,更像下對上替民運人士向當權者求情,而遭到譏評。六四晚筆者也前往自由廣場前的悼念活動,這次台灣主辦者較少批判「中國效應在台灣」,而對中國當前維權運動展現同理心。儘管朝野態度不同,仍聊盡薄力協助「記憶」、拒絕「遺忘」。



數萬港人以燭光悼念六四事件。(歐新社)

雨傘運動追求民主改革受挫後,今年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為了「建設民主中國」或追求香港自治的路線之爭,支聯會、學聯與其他團體分裂各自追悼,四場紀念活動不約而同向普世價值靠攏、與中國民族主義切割。令人感動的是,雖然天候一如既往地不穩定,傳統維園晚會仍然維持數萬人燭光悼念的紀錄。

可以確定的是,人們與「中國夢」漸行漸遠。中共拒絕六四記憶所改變的,不僅是中國民主自由的可能性,其實也包括兩岸關係與中港關係的未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