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低迷景氣,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明確表示期盼今年GDP成長率至少要保一。他說,為了強化今年經濟成長動能與政府施政效能,除了請各部會確實掌控今年下半年度的公共建設預算執行進度,加速落實執行,並請相關部會盤點與檢討公營企業的預算執行情形,希望能夠在下半年帶動投資需求,讓今年經濟成長率能維持在1% 或以上水準,帶動明年的經濟成長動能。
對於林全的談話,我們一方面給予肯定,一方面也要提出提醒。
面對景氣不振,究竟該不該採取反景氣措施來提振景氣,學理中迭有爭議,但在實務上,採取反景氣的政策似乎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天職。在馬政府時代,幾乎年年都有振興經濟方案之類的反景氣措施,從刺激消費、吸引投資、促進出口、擴大公共支出等直接針對GDP組成項目的政策琳瑯滿目、不一而足,但成效之糟也是眾所共睹。當然,我們不能驟爾據此定論反景氣措施因為無效而不該採行,因為政策的無效還可能是來自於選取的項目失當、執行的方向偏差或政府的執行力低落。
在馬政府時代,就GDP的各項組成來看,首先,由於重出口而輕內需所造成的低薪現象,使得民間消費總難成為經濟成長動能,幾次的刺激消費措施(包含耗費國家龐大經費的消費券)效果甚微。其次,為了投資數字,馬政府吸引外人投資與台商回台的措施幾乎未曾中斷,甚至不管投資內容與品質的優劣,只要有投資數字就好。儘管如此,投資數字仍遠遜於先前的扁政府時代,成為經濟不振的主要元凶之一。最難堪的是出口,促進出口政策同樣也是連年不斷,馬政府卻以出口連十五黑的結局下台。
整體來看,馬政府將有限而寶貴的國家資源大力投注於諸多短期刺激措施,看起來似乎稱職扮演凱因斯主張的反景氣角色,然而其結果非但未達目的,還造成政府嚴重的財政困境,更無助於甚至拖緩了台灣產業與出口結構的轉型優化。
馬政府失敗的殷鑑不遠,因此,當林全也提出短期「GDP保一」的目標時,不免也令人憂心。幸而林全提出的是「確實掌控今年下半年度的公共建設預算執行進度,加速落實執行」、「盤點與檢討公營企業的預算執行情形,希望能夠在下半年帶動投資需求」,這非但不是馬政府敗家子式的浪擲資源,反而是促使有限資源的有效利用。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短期刺激作法規模不大、力道不足,但我們必須提醒:經濟成長率本不該是最好或唯一的經濟目標,過度重視經濟成長率已使台灣陷入苦勞、微利、環境破壞的惡境。馬政府的錯誤示範,新政府必須避免重蹈覆轍。林全院長這樣的宣示剛剛好,不宜再過度。
我們必須說,台灣目前經濟低迷的原因,一是國際經濟情勢不佳,二是台灣的生產與出口結構有問題。任何政策若不能針對此二者對症下藥,通常難經時間考驗,常是徒勞無功,馬政府正是因為如此而失敗。國際經濟情勢非我們所能左右,因此新政府必須針對後者戮力以赴。幸而林全同時也表示:「提振經濟分為短期及長期計畫,長期計畫包括未來規劃的五大創新產業計畫,產業創新轉型基金等計畫執行,希望可以幫助台灣經濟轉型」。果若其然,誠台灣之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