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研究發現,定期逛街能讓人活得更久,即使不買東西也行。但這是否代表「購物療法」可被歸類為健康老化的實際療法,專家認為仍需考慮其他因素。
購物可以獲得個人利益、健康和安全、促進社會的凝聚力與經濟、可能代表或真的能延長壽命。雖然體能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都已被確認對健康老化至關重要,但少有針對購物與長期生存之間關聯的研究。英國的研究人員在2004年發現購物療法,認為購物本身可讓人對問題分心,而不是一種治療法。
這篇最新研究則是針對台灣1千8百多位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問他們購物的頻率,有17%是「每天」、48%「從來不去」或每週不到1次、22%每週2-4次、其他人是每週1次。
較年輕的參與者會較常購物,而且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常購物。抽菸者與喝酒的人購物頻率較高,但身心都比較健康,也經常運動,還有一群朋友一起吃飯。
結果顯示,當將其他因素考慮在內,每天購物者死亡的可能性減少27%,男性減少28%;女性是23%。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常到商店買新鮮、健康的食品,逛街不一定要買東西,可能是與更多朋友好好的散步。
這篇研究刊載在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線上版。
台灣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Mark Wahlqvist博士認為,社會經濟優勢較少(較窮者)和男人似乎因此而獲益,加上傳統的中國人喜歡買賣,文化差異也鼓勵有目的與休閒性的購物。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Tom Kirkwood博士認為,雖然結果暗示「買到你不想買為止」可以讓老年健康,但事實上要複雜得多。最常購物者可能是最健康、社會參與度最高,這些與身心健康較佳有關。他們也可能在經濟上比較寬裕,而這又與晚年較健康有關。
Wahlqvist博士認為,他們並不完全了解購物為何對死亡率有益,但它值得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